发布时间:2010-04-28 00:3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4-27 | 查看:5108次
川藏归铁汉 大爱暖乡邻——记安徽省岳西县退伍军人刘磊
菜花沁香,溪水鸣嘤,勤劳的农民在地里点豆种瓜。仲春的板舍村清幽秀美,是一幅和谐怡人的田园风光画。
整个上午,村庄里只闻书声琅琅,村里的孩子们在村小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蜜糖。与村小隔着一条水泥马路的敬老院里,老人们坐在太阳底下悠闲地晒着暖阳,拉呱着闲话。
敬老院楼下的儿童服务中心里,高高大大的刘磊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批改好孩子们的作业,上岳西留守儿童网发布了几条留守儿童求助信息,与两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上网交流了一会儿,去隔壁的春苗书屋把翻乱了的书一本本摆放好,看了看时间,又急忙跑到楼上的敬老院里,给89岁的储秀英老人喂药。
自2007年至今4年来,刘磊的每一天,都是在为老人和孩子服务中充实地度过的。
留守儿童的“男妈妈”
1997年12月,25岁的刘磊因患高原综合不全症,听从部队党组织的安排,光荣病退回到地方。退伍后,他没有找民政部门安排就业,或者要钱,而是决定自食其力,不给国家增添负担。他在老家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开了一年车,到福建打过3年工,后来入赘毛尖山乡板舍村,并在当地小学里当过4年代课教师。
板舍村地理位置偏僻,当地成年人大多在外地打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代课的几年中,刘磊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他注意到,不少留守儿童存在生活自理困难、心理孤僻、行为缺乏约束等诸多问题。这让他萌生了用自己积攒的钱,成立一个为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公益性组织的想法。
2007年,经过一年的筹备,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了。最初,没有办公场所,刘磊就把服务中心设在自己家里。中心供留守儿童免费借阅图书,免费拔打亲情电话,免费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同时,刘磊还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后来,村里创办了敬老院,村“两委”安排刘磊将服务中心搬进敬老院一楼。
儿童服务中心有两间房子,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春苗书屋。办公室里只有两台旧电脑,几张旧桌子,电脑是用来与外界联络的,桌子是给孩子们写作业的。春苗书屋里有8000册儿童图书,其中1500册是刘磊个人掏钱购买的,1500册是上舍小学提供的,岳西县委宣传部支持了1000册,另外的是社会各界近几年捐献的。
4月13日中午,村小下课铃声刚刚响起,孩子们就朝服务中心涌来,有的到书屋里看书,有的到办公室里与刘磊谈心,向他请教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他们快快乐乐的,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有的说:“刘磊大哥哥,我跟你说一个小秘密。”有的说:“刘磊大哥哥,这个题目我做不来,你教教我。”有的问:“刘磊老师,我家的小狗感冒了,该吃什么药?”一脸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刘磊,乐呵呵地,在孩子们的包围下,逐一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对留守儿童们来说,刘磊不仅是他们的父母、大哥哥、好老师,还是他们最要好的知心朋友。
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留守儿童在刘磊的帮助下,走出了心理阴影,摆脱了孤独感,改正了不良行为习惯,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成绩,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3年级小男生刘奇瑞,由于母亲早逝,性格十分孤僻,刘磊经常和他谈心,现在小奇瑞变得非常活泼,成天开开心心,与正常孩子毫无区别。5年级小女生储蕾,父亲去世了,母亲在外地打工,以前性格特别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刘磊每天都找她交流,和她做无话不谈的朋友,终于取得了她的信任,如今她也变得活泼开朗。6年级小女生储婷婷,父母在浙江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不能照料小孙女,婷婷的父母把孩子委托给了刘磊,刘磊把她安排与敬老院的老人一起吃饭,不仅为她辅导功课,还给她洗衣服,负责所有的生活起居,让她拥有了一年快乐美好的童年。
2009年3月,刘磊建立了岳西留守儿童网,通过网站发帖,请求网友支援板舍村和毛尖山乡的留守儿童。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去年一年,外地网友就与11位留守儿童成助学对子。刘磊还通过网站,争取日本斯巴鲁公司和这家公司的车队,为上舍小学捐献了价值10万元的体育器材、价值3万元的学习用品和衣物。几年来,通过网站,前后有70多名省内外大学生在暑期来毛尖山乡支教。
为了留守儿童,刘磊把多年积蓄的几万块钱全部投入到了中心,几年来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反倒是在村卫生室当医生的妻子储芳以及岳父,把他们的工资贴了不少到中心的运行里。
孤寡老人的“亲儿子”
2007年11月,板舍村敬老院正式创办了。村里要聘一个有爱心、善待老人、善于管理、没有贪心的人来管理敬老院,刘磊毛遂自荐,当上了院长。这样,刘磊就不再只是孩子们的“男妈妈”了,还成了老人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儿子”。
“刘院长比我的亲生儿女还亲。他人好,耐心好,对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太关心照顾,我们非常喜欢他。” 89岁的老人储秀英说,“有一次,我们院里的储诚汉生大病,屎尿都在床上,刘院长一点都不嫌他,帮他洗澡,有一次洗了4盆水。那个脏,那个臭,我这个老太婆都怕,刘院长不怕。有一次,储西元开刀,前前后后都是刘院长服侍,要不是他,早就没储西元这个人了。”
59岁的老人储南焰说:“我们敬老院里的伙食不错,鸡、鸭、鱼、肉、豆腐、千张、粉丝、青菜,样样都有。吃的油水重,原来在家没油水,一餐要吃两大碗,现在只一碗饭都吃不下。穿的,用的,也都有,院长还每个月给我们零花钱,比我原先在家里过的日子强多了。要是上级想把刘院长调走,我们就是抢也把他抢回来。”
在敬老院采访,老人们争先恐后向记者诉说刘磊对他们的好,有的说着说着,就用袖子揩眼泪。那场面,真的让人好感动。
在敬老院,刘磊不仅是院长,还是20多个院民的服务员、卫生员,以前没请人烧饭,他还兼了炊事员。刘磊给老人们洗衣服、洗被子、服侍一应起居。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他立即请医生,给老人买药,并按时督促老人吃药。每天深夜,他都要到各个房间转一遍,给老人们盖被子。
为了改善老人们的生活,刘磊还在敬老院周围开辟了菜园子,吃不掉的菜就卖给附近的小店。天气晴好时,他还带领身体健康的老人上山打柴,省下柴火费。这几年,院里在这方面创收了2万多元。这些钱除了给老人们买好吃的、买衣服、买药品,多余的他还每个月按时给老人们发零花钱。
而他自己,一个高中文化水平的壮年劳力,前几年每个月的报酬只有300元,现在加了一些,也不过50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头挑着老人,做他们贴心贴肺的好儿子,一头挑着孩子,做他们知己知彼的好妈妈。不了解他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名闻乡里古道热肠的小伙子,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军人,曾经开着给沿途兵站运送军用物资的东风大货,在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川藏线”上整整跋涉4年。
“川藏线”上的铁汉
1992年11月的一天,19岁的农家小伙子刘磊梦想成真,穿上一身崭新的草绿色军装,告别父母和家乡,坐上部队接新兵的军车,开往昆明35207部队。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战功的部队,曾在1979年和1984年两次老山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临行前,祖父刘钦臣拉着孙子的手,一再叮嘱:“孩子,无论你到了哪里,都要记住爹爹(爷爷,岳西方言)的话,多做好事多积德。”刘磊郑重地点着头说:“爹,您老人家放心吧,我不会忘记的。”
多年以后,面对记者,刘磊动情地说:“当兵前,我的家庭,尤其是我爹爹,对我的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爹爹从我小时起就教育我说,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做点事、做好事,不求回报,这样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刘磊又说,到了部队,看了战争展览馆、读了团史、接受了奉献精神教育,这一切对我的震撼非常大,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此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在新兵连训练3个月后,由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表现和训练成绩特别优异,他从800名新兵中脱颖而出,被挑选到成都军区司令部,给其时任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顾问的杨以山将军当警卫员。
杨以山将军是安徽六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来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个老革命家。将军戎马一生,身上留下好多个弹片,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当时70多岁的老将军性格和蔼,生活十分节俭,并且非常关心群众疾苦,经常向希望工程、慈善机构捐款捐物。在给杨以山将军当警卫员的一年中,将军的日常生活都由刘磊打理,将军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他的奉献精神,给了刘磊深远的影响。
1994年3月,刘磊被部队分配到川藏兵站部56229部队,开车跑“川藏线”,运输军用物资。
“川藏线”即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这条路九曲十八弯,有“生命禁区”之称。在10多年前,路只有一车宽,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间有3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14条江河,最出名的是金沙江、澜沧江和大渡河,路上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十八军跃进“川藏线”时起到现在,这条路上已经牺牲了3000多名军人。也就是说,整个“川藏线”,3000里路程,每一个里程碑下都有一名烈士的英魂。就是在这条路上,刘磊和战友们一样,把生命系在方向盘上,整整跑了4年,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刘磊说,每次部队运输连进藏,每辆车上都有3个军人,一个师傅两个徒弟。刚开始两年,刘磊当徒弟,第3年开始当师傅。在高原上行驶,每一天都要经历春夏秋冬。早上气温非常低,最低时零下20度。正午气温很高,在30度以上。到了晚上气温又骤降到零下。常常是上山下雨,山顶下雪。但这些,与途中的雪崩、泥石流、塌方区相比,都还算不了什么。
从成都出发,到新都桥兵站,进入藏区,翻越雪山,开始高原之行,一路上,要翻雪山、过江河、穿越泥石流区和塌方区。海拔最高的东达雪山海拔有5008米,最低的巴塘兵站也有2000多米,其间的道路结着冰,足足有10公分厚,车轮时常打滑,而路边就是万丈深渊。过金沙江、澜沧江和大渡河时,但见江水拍岸,令人头晕目眩。在泥石流区,由于冰雪消融,造成山体松动,时不时像洪水一样冲下山脚,稍有不慎,车子就会被卷入其中,粉身碎骨。而在几条大江河边,由于江水冲涮,路基经常被冲坏,形成塌方区。过塌方区时,要自己砍大树搭到塌方缺口上通过,非常危险,出事的很多。
刘磊说,在运输连,没有军官和士兵之分,只有师傅和徒弟,走这条线,每一次,对驾驶员的驾驶技术、驾驶经验和心理素质,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当年,有一个叫徐思平的战友,就因为车轮打滑,牺牲在川藏线上。而刘磊这个铁打的汉子,凭着过硬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累的丰富经验,4年中,数十次穿越“川藏线”,从未出过安全事故,荣立三等功一次,评为优秀士兵3次,受嘉奖10多次。
“生命禁区”的生死考验
在“川藏线”开车,刘磊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处女行”。
那是1994年5月,在经过强化训练后,刘磊跟着师傅上路了。没想到,第一次出车,车子就出了大故障,在“川藏线”白马段,发动机被泥石流砸坏了,没有配件维修,必须等到连队40多天后再次进藏才能更换发动机。连部临时开会决定,留一名战士值守军车,防止军用物资受损。刘磊主动要求留了下来。
部队开走了,留下刘磊一个人面对茫茫雪山。那40多天里,他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雪水,没有蔬菜,没有热饭热水。没有人和他说话,周围人烟全无,强烈的孤独感几乎让他发疯,有时,他实在太想说话了,就自言自语,或者跟路过的藏羚羊说话。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呼吸困难,胃痛,流鼻血,身体迅速消瘦。冷,要命的冷,而且一个人值守,还时时存在生命危险,不仅怕野牦牛攻击,还怕有坏人袭击。但部队教育他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一直支撑着他,鼓舞着他。
40多天后,终于盼来了再次进藏的连队。这时候,刘磊已经瘦得不成人形,体重锐减20公斤。回到成都,部队立即把刘磊送进医院,住了一个月,刘磊的身体健康才基本恢复。
那次,连长见到他,心疼得不行,和刘磊抱头痛哭,说:“我的兵,真优秀!”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安徽省安庆市2010-05-03 10:40:14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