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11 18:04 | 来源:工人日报 2020年02月11日 08版 | 查看:1393次
午餐后,工人们有10多分钟的休息时间,有的靠在树上就打起了鼾。时间一到,班组长喊一声“上工了”,大家纷纷站起来——
2月3日,在连续22小时的抢工以后,一位参与建设武汉“火眼”实验室的工人枕着一袋扎人的螺杆睡着了。李安辉 摄
李安辉 方国俊
2月7日上午,“火眼”实验室第一批样本检测结果出炉,标志着这个耗时仅4天4夜、每日检测量高峰期达万份级的全新实验室具备安全投入使用的条件,将极大缓解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压力。
“火眼”实验室由中交二航局紧急援建,最高峰时投入管理人员和工人200多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都是战士。
“尽一个公民的义务”
今年33岁的王磊来自上海,是暖通班组的负责人。1月30日,王磊接到电话,要紧急赶赴武汉参与“火眼”实验室建设。妻子非常担心,希望他不要去。王磊毅然选择了逆行,跟随建设团队带着物资设备从上海驱车赶到了武汉。
春节期间,暖通物资极其紧张,但工期等不起。为了节约时间,项目部决定现场制作通风管道。数十个工人在空地上冒着寒风敲敲打打,仅用了两天两夜,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暖通管道全部制作完成。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王磊一直盯在现场,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施工中,他不停地爬高走低,进行技术指导,走路就像一阵风,两三米的人字梯一蹿就上去了。那些天,他每天睡觉不超过4个小时,走路都在40000步以上。
在安装暖通设备最紧要的关头,项目部成立了16人的突击队,王磊就是其中的骨干。有工人说:“你已经干了一天一夜,不能再突击了。”可王磊说:“我在车上眯了两个小时,已经缓过来了。这里不能没有我!”于是又战斗到第二天的凌晨两点多,终于将暖通施工如期抢下来。
实验室试运行后,王磊稍稍松了口气。“我来这里只是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只是为了钱,就不来了。”他说,最对不住的是妻子,希望她能谅解他。
以一刻钟为单位安排工序
今年50岁的李汉成是水电班组的负责人,他已经跟随二航局转战了十几个项目。年前,他刚刚从国外的工地回来,本想好好休个长假,没想到一通电话打乱了他的计划。
作为一个武汉人,他更明白建设这个实验室的重要意义。接到通知后,他二话没说,拎着行李就出了门。
别看他身材瘦小,在忙得团团转的施工现场,他一直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和粗大的嗓门。
“好的,这个事情我马上就安排!”
“来三个人,把这里的配电柜安装一下!”
“来十个人,把空调的电缆铺好!”
……
一天到晚,他不停地布置任务,不停地对接项目管理人员与工人。几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每调动一个人,李汉成都在随身带的本子上做好记录。几天下来,一个本子被他用了大半。“这么紧急的任务,不能以小时为单位安排工序,必须以一刻钟为单位!”
类似的“中国速度”,李汉成在其他工地上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项目表明,在我们中国,只要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他不无自豪地说。
工地就是建筑工人的战场
“一二,加油!一二,加油!”一群工人喊着口号将手臂粗的电缆拉到六七米高的线槽中。狭小的空间,无疑增加了他们的施工难度,但他们干劲十足。他们的安全帽上都写着“武汉加油”的字样,还画了一颗心。
“要说不累,这肯定是说瞎话。”负责通风管施工的张名说,午餐后,工人们有10多分钟的休息时间,可以找个地方打个盹。有的躺在钢板上一眨眼就睡着了,还有的靠在树上就打起了鼾。时间到了,班组长喊一声“上工了”,大家纷纷站起来,安全帽一戴,立即投入战斗。
突击那天,有一个电工已经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他本已坐上大巴准备回酒店休息,却被李汉成一把拉了回来。“你还得坚持一个上午,这项工作没你不行!”那个工人很恼火,当场就发作了。旁边的工友劝他,早完工早回去,他沉默了几秒钟,拎着工具就返回了战斗岗位。
工地就是建筑工人的战场。在这里,他们要用中国速度和时间赛跑,为武汉加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