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嘴服到灭菌纱布口罩,抗疫“外挂”步步升级(图)

发布时间:2020-02-10 14:06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2月10日 第06版 | 查看:1071次

董 扬


中世纪瘟疫医生的着装 作者供图

战疫史话

  口罩是目前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医学防护工具。无论是面对呼吸系统疫病,还是“蓝天保卫战”,都离不开它。

  “大敌”当前,口罩成为标配。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导致局部地区口罩一度脱销,甚至出现少数不良商家哄抬物件的现象。人们对口罩价格、供给和各种防护性能指标的关心,胜过其作为医学防护的用途。从鸟嘴服到灭菌纱布口罩,在微生物和病原体的世界中,人类凭借口罩获得了最直接的自我保护。

  神秘的鸟嘴服

  与自然界漫长的历史相比,人类文明的历史短暂得如同一瞬。而在与真菌、细菌和病毒搏斗的历史上,人类大多数时候都被打得体无完肤。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霍乱大流行发生于1816年的孟加拉地区和印度;1831年的英国霍乱大流行,导致7.8万人丧生,随后又传播到了北美洲;1885年的美国芝加哥霍乱大流行,则夺去了9万人的性命。

  而人类面对的敌人,远不止霍乱。1347年,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着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将这种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至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1349年这种杆菌被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各诸侯国和低地国家;到了1350年,又传染到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北欧——这就是历史上暴发于14世纪的鼠疫(即黑死病),让一半欧洲人失去了生命。鼠疫在欧洲反复暴发,直到18世纪才稍有停歇。

  到了1885年,始于东亚的鼠疫大流行,沿着国际贸易路线,重新传播到全世界,直到1959年才停止。此外,1917年至1919年欧洲流感大流行,导致5000万人死亡,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只有850万人。可以说,欧洲流感直接导致各国由于缺少可以上战场的男丁,而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

  遗憾的是,在意识到有微生物存在之前,人们在与瘟疫搏斗的漫长历史中,始终不知道我们的对手是谁。

  在整个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在一些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异常悲惨。鼠疫暴发期间,大量的尸体需要处理,而很多尸体处理工作是由医生来进行,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鼠疫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但为了隔绝尸体的腐臭,不得不做一些基础的保护。当时医生一般用麻布或者棉布来遮掩口鼻,类似于今天的口罩的雏形,但可想而知,这种防护措施收效甚微。

  到了16世纪,路易十三的御医——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洛姆(Charles de Lorme,1584—1678)发明了防传染的医生套装,也就是大家看到的瘟疫医生的“鸟嘴服”。

  鸟嘴服包括一顶帽子、一副“鸟嘴”形的面具、一套几乎可以包裹全身的长袍子。其中,帽子可以防止病人的脸贴近医生,长袍可以杜绝体液污染,而面具却大有玄机。古希腊医学的人文传统认为,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是“不洁”的,其散发出来的臭味可以传染疫病。鸟嘴服的鸟嘴部分,填充了很多香料,参与的医生也会有些自己的“秘方”,香料的填充和长长的鸟嘴,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

  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防护服的首次亮相。

  戴口罩最初是为了“防自己”

  口罩是另外一个防护疫病的重要“外挂”,但是口罩的诞生,最初不是为了阻挡“进来”,而是为了不“出去”。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当时,崇尚拜火教的波斯人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求信众用布遮住脸。也就是说,人们觉得自己不洁净、会污染外界,才发明口罩。在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主持仪式的祭司就戴着“口罩”。时至今日,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信众在朝拜时,也是戴着口罩,象征对神明的虔敬。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给皇上、皇后送饭的太监宫女,为了防止自己的口气或口水污染了主子的饭菜,就用绢布捂起口鼻。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猜测,是医护人员讲话时的带菌唾液导致了患者伤口感染。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这一举动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各国医生纷纷效仿,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推广开来。所以,口罩一开始的使用,并不是为了防止“被感染”,而是为了防止“去感染”别人。

  历史上最初的口罩,只是一层面纱一样的防护物。1897年,英国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的弱点,这种结构的口罩,与今天大家常见的蓝色/白色无纺布材质的单层一次性口罩相仿。

  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发明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可以自由系结,附带一个可以挂在耳朵上的环形带子,这就是一直服役到现代的灭菌式纱布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再次带火了口罩。其实口罩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备用品,如果自己感染流感,在公共场合要尽可能佩戴口罩,主要就是为了防止病毒随着飞沫传染。

  (作者系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赵汉斌)

  延伸阅读

  医用防护服:从油画走向现实

  医用防护服距今己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大部分被人知晓的防护服的起源和早期的发展方面的信息最主要是从油画、素描和一些轶事趣闻中获得的,那时的防护服也仅仅是在进行外科手术时才穿,应用面较为单一。

  1875年,在托马斯·艾金斯的油画《塞缪尔·格罗斯》中,格罗斯医生在费城杰弗逊医学院外科梯形教室实施外科手术,而他所穿的黑色双排扣礼服便是当时最常见的手术装。

  1886年,艾格斯特·冯·贝格曼设计了雪白色长外套作为手术衣。在艾金斯1889年完成的一副油画中,医生海斯·阿格纽在实施手术时穿着一件后开口的白色手术衣,这也是外科医生早期手术衣的雏形。

  1918年为了应对西班牙的大范围流感,医生在进入疫情区进行救治时,也开始使用白色防护服装和口罩来对自己进行防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军需部门研发的比马丝光棉Quarpel防水整理军装,其优异的拒水效果完全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因为这种拒水织物非常具有市场前景,于是战后便开始用于外科手术衣。

  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非织造产业的发展,具有优良防护性和强度的一次性手术衣被研发出来,并在防护服行业占据了一部分市场。

  1980年,医疗机构开始研发并使用医用屏蔽织物,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不受医护人员身上或衣服上细菌的感染。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被发现,为了隔绝微生物和血液的渗透,阻隔织物、层压织物和涂层织物等防护材料开始渐渐发展起来。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护理时,也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身体防护,医院隔离病房使用的隔离衣便逐渐成为一类专用的防护服。在血液传染病被人类发现并认识后,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和健康委员会(OSHA), WHO和美国CDC(疾病控制中心)相继制定规则以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

  (素材来源:《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标准对比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李东海 东华大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