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魔在这里,所以我要来(图)

发布时间:2020-02-09 18:1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9日 05版 | 查看:601次

祝刚:80后青年医生,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山西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病魔在这里,所以我要来。”

  从祝刚的眼睛里,似乎看不到一丝慌张和恐惧,虽然在谈到远在山西的两个女儿时,能听出他其实是怕的,怕家人有什么万一,怕相聚的日子遥遥无期。除却这点,他不怕什么。

  这个热衷于思考和研究的理工男,嘴里一直说的是临床、临床、临床,仿佛这次驰援湖北,和平日里没什么不同,只是换个地点接诊病人、研学医术。

“女儿,爸爸打怪升级去!”

  疫情悄然而至,“逆行”意料之中。大年初一,刚下夜班的祝刚接到了号召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通知,他主动报了名。一来,80后的他是科室主力,自己不顶上,“总不能让其他90后的孩子冲在我前头吧”。二来,理工男的直线思维向来简单,他只觉得医生就该“生长”在临床一线,接触最真实的病例,方不违背当初求学时奉为准则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

  祝刚在饭桌上宣布了自己要去前线的决定,一时间家人默默无言,只有七岁的大女儿和四岁的小女儿尚在懵懂,一直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祝刚答不上来。前方态势严峻,他心里明白,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山西首批援鄂医疗队共137人,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初二一早便要出发。去也匆匆,行囊简单,却满载着沉甸甸的牵挂。祝刚给自己鼓劲:17年前那场“非典”,自己刚毕业,是被保护的孩子;17年后,曾经的少年已能独当一面,该是保护他人的时候了。

  “女儿,爸爸打怪升级去!”他跟女儿说的是实话,他说,在研学医术的道路上,能在前线“直捣黄龙”参与治疗,就是“打怪升级”,是锻炼和成长的好机会。

“谁让我是医生呢,我愿意!”

  在湖北,祝刚和部分同事被派驻到潜江市工作。他去的潜江市妇幼保健院新区刚建成不久,是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被称作“潜江小汤山”。

  “潜江小汤山”的日常如同绷紧的弦。自1月26日潜江市首次报告5个确诊病例起,不过两三天时间,疑似病例已达80多个,病魔来势汹汹,医护人员严阵以待。

  祝刚和同事们作为支援人员,承担的不只是救治任务,还要帮助经验不足的地方医疗团队,从无到有,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隔离、治疗工作流程。大家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4小时一轮班,几乎一刻不闲地穿梭在病房之间。

  资源紧张,大家精打细算地计划和使用着金贵的医疗物资。防护服破了就用胶带纸粘上继续用,口罩没有N95的,普通的也一样用。网上,不少医护人员晒出“新发明”:用透明文件夹做防护面罩,将牛奶箱提手绑在口罩上防止勒耳朵……祝刚的“发明”是自制防雾剂——长时间穿着防护服,他戴的眼镜会起雾看不清楚,而他发现在镜片上涂抹一些消毒液或碘酒,就差不多能解决问题。

  防护服下,祝刚闷得浑身是汗、满脸通红,皮肤被口罩勒得生疼,双手在被消毒液反复浸泡后干裂,穿上防护服还不方便上厕所,但祝刚说:“这些都不是事儿。谁让我是医生呢,我愿意!”

“只有经历这一步,医生才能成长”

  在病毒肆虐的战场,从未接触过的病例接踵而至,祝刚一刻也不敢放松。紧张,却不惧挑战——“作为一名医生,训练自己的临床思维比什么都重要”。

  前不久,“潜江小汤山”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有13年的慢阻肺病史。在未做核酸检测前,考虑其病史,以及老人否认去过武汉或和武汉人员有接触史,团队准备按慢阻肺进行常规治疗。但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经核酸检测后,老人最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真实的病例面前没有想当然!”警钟鸣响,过往的经验也一个个浮现,在祝刚脑海中击撞。援鄂之前,科室里收治了一名间断咯血3年、再发1周的患者。患者自述3年前做过气管镜无异常,那么诊断上首先考虑肺癌。但3年前患肺癌,病人现在的状态却没有明显变差,这不符合常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再三分析后,祝刚说服了患者重做气管镜检查。最终,镜下发现气道有外压改变造成的狭窄状况,在病灶处取活检做病理表明,这是鳞癌。这个病例反复提示祝刚:有疑问的地方就是突破口,任何检查都不能取代临床表现,只有找到最终的依据才能做到不误诊、不漏诊。

  为何医生要到一线?因为练兵千日、用兵一时,救死扶伤的一线,也是考验本领的一线。在祝刚看来,医生必须接触病人,在实践中系统、完整地了解病人,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值”,去打更厉害的“怪兽”。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真实的病例有时和书本上描述的一样,有时又不一样,这时候全靠医生基于经验去粗取精,做出合理的判断。”祝刚这样看待自己的专业,“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白胡子医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再危险,再艰难,祝刚也要去抗击疫情一线。“这是医者的本能,也是对自己的历练。”他说,“只有经历这一步,医生才能成长。”

    (本报记者 李丹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