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夫妻档(2图)

发布时间:2020-02-07 11:30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2月06日 07版 | 查看:1875次

消杀防疫工作间隙吃饭的王永玲和爱人吴晓峰。 博爱救援队于恒 摄

在这个检查点,田波的任务是协助交警拦截过往车辆,妻子的任务是为车内乘客测量体温。警方供图

机场 高铁站 社区 隔离观察人员驻地……

这对夫妻带领志愿者“承包”大半个营口的消杀

1月31日晚8时25分,被人称为“猫姐”的营口博爱救援队队长王永玲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中,身上穿着制服和防护服的一男一女坐在一辆车的驾驶室里正吃着盒饭,一位护目镜夹在帽子上,一位眼睛盯着前方。

“伙伴……战友。一辈子,一起走。”图片配着这样的文字。图片中,是王永玲和爱人吴晓峰,正在消杀防疫工作的间隙吃饭。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从早上8时开始、最晚到晚上11时结束,这样的工作强度两人和他们的团队已经坚持了十二天,工厂、车站、机场、市场、社区……他们几个承包了大半个营口市的应急消杀防疫工作。

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民间志愿者团队,所有的工作,全都免费进行!

看微信步数 不少朋友开玩笑要“拉黑”我们

从大年初一开始,被人称为“猫姐”的营口博爱救援队队长王永玲微信运动步数就一直没下过2万步。

此时,正是整个社会全民对抗击疫情工作关注逐步升级的时候。

因为号召普通市民尽量留在家中,少去公共场所防止被感染,网友还创作了很多小笑话,其中“找到你手机中微信运动排名前10名的朋友……然后拉黑他们”这条段子流传非常广。

“我这还有没带手机的时候呢!要是按照排名标准,已经有不少朋友和我们开玩笑要拉黑我们了。”王永玲笑着说。

不止是微信运动的步数,几天以来,他们用来工作的车辆,最多一天跑了400多公里,“早上加了200多元钱的油,晚上就见底儿了。”王永玲介绍。

大家都留在家中时,王永玲去了哪里?工厂、车站、机场、市场、社区……甚至是被隔离观察的湖北返回营口的市民驻地,从她的朋友圈中可以找到这样的答案。

就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王永玲和爱人吴晓峰,加起来110多岁的两个人,带着他们20余人的营口博爱救援队志愿者团队,开始奔忙在营口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是营口最专业的应急消杀防疫团队。

工作排到十天之后 他们承包了大半个营口的应急消杀

电话中,王永玲的嗓音嘶哑,这不单单是因为这几天说了太多的话,更是因为她从事的消杀防疫工作所用的防疫物品,很多会对人体有刺激性伤害。

“别以为消杀工作就是拿个喷壶那么简单,什么场所用什么消杀药剂、浓度如何配比、采用什么方式什么角度喷洒,还要结合消杀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已经是最专业的了,伤害还是难以避免。”王永玲表示。

作为营口首届“礼德榜样”最美志愿者,“营口市博爱救援队队长,2018年她走出国门参加老挝水电站溃坝救援,成为营口市国际志愿者第一人。从事公益事业二十余年,王永玲带领博爱团队帮助失智老人、残疾家庭、留守儿童二千余人,建立了东北首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义务辅助治疗工作室。 四年来,王永玲每年寻找走失老人一百余人,为山区百姓建立四个扶贫爱心林。”颁奖典礼上这样介绍她。

她的专业救援团队2012年成立,团队成员中最有经验的,甚至参加过1998年的抗洪抢险工作,“每个月至少两次集训,要锻炼技能还有锻炼体能,装备加上药水之后,能有50斤重,消杀工作中,队员得一直背着进行作业,对体能要求非常高。”

“我是大年三十儿晚上看春晚时,才意识到疫情比较严峻的,当时就在我们团队的微信群中进行一级备勤,并且号召我们的志愿者们初一早上到库房集结。”王永玲介绍,“当时只是职业的敏感,认为应该有用得上我们的地方,同时也是去仓库清点一下装备和消杀物品,为下一步的工作做计划。”王永玲表示。

正月初一,王永玲就得到消息说整个社区全部结束休假全员上班:“当时营口还没有疫情,就和相熟的社区书记说,不管有没有疫情,咱们可以先把工作做到前面,先做些基础的消杀工作。”

“摘掉各种首饰,回归女汉子状态。出征!”朋友圈中,王永玲这样说。

此后,在向营口市文明办、应急办等单位报备后,王永玲消杀防疫的脚步就没有停顿过——抗击疫情工作持续升级,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待复工的企业、居民社区,到目前找他们进行消杀防疫工作的单位的消杀计划已经排到了10天以后。

“正常应该是2天就应该进行再次消杀,最多也得是3天一回,要不然起不到效果。就是说,不停的有新的单位申请,消杀过的单位还要循环兼顾。”王永玲表示。

这些天,她的团队已经使用了7吨多的消杀药剂。防疫消杀单位分布了大半个营口。

“多亏我们有物资储备,这些其实都是应对一整年的,每年开春汛期前一定要备足。没想到春节就用上了,而且我们在大年初二特意又购买了两台大型弥雾机用来作业。”王永玲说。

“伙伴……战友。一辈子,一起走。”

坚持这么多年的公益活动,包括最近这段时间的消杀防疫工作,王永玲说这些离不开爱人吴晓峰的支持。

“这段时间,我闺女正怀孕呢;而且老吴也已经62岁了,这段时间还是和我一起拼命地干,一天天的不比那些小伙子差!”王永玲有些愧疚。

1月31日晚8时25分,正在消杀防疫工作的间隙吃饭的王永玲被团队志愿者偷拍,看到照片后,她忍不住发了朋友圈,配上了“伙伴……战友。一辈子,一起走。”的文字。

王永玲表示吴晓峰原本是一名设计师,在营口当地,月收入可以过万;后来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也和她一样成了专职公益人。

“我们团队中也还有一对夫妻,刘一平、张一,天天参加消杀工作。丈夫刘一平一线消杀,妻子张一做后勤保障,也是互相支持着做公益。”王永玲表示,“一天下来,太累了,再加上嗓子不舒服,回家什么话都不想说,就想躺着睡觉。然后就会看到他,肩膀上是因为长时间背着装备出现的两道勒痕……不能睡,收拾收拾心情,还得做第二天的计划,按照申请单位的位置,精确到路线。”

2月5日凌晨5时许,王永玲发了条朋友圈:

“回忆一下从大年初一凌晨备勤,去清点仓库库存,到第一次开始消杀工作,到今天,十二天了。每一天晚上收工后不断更新的数据,累计庞大到自己不敢相信。队员们习惯了这种节奏,看着身上一批又一批更换的防护服,看着一个又一个‘减肥成功’的兄弟姐妹,大家苦中作乐每天微笑着面对消杀工作。祈祷这一切赶紧过去,咱们携手并肩。大家说,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还得踏春,我们还得挖野菜,我们还得去烧烤,我们还得去训练呢。而我还要完成失忆小镇建设呢。这一切很快都会实现!加油干!”这条朋友圈的最后,配上了4个拳头表情。

辽沈晚报记者 隋冠卓

女儿刚做完手术

夫妻放弃陪护赴抗疫一线

“春节期间女儿刚在北京做完手术,多想在病床前陪陪她。”

然而疫情就是命令,辽宁盘锦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速一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刘文言和兴隆台区文旅中心胡楠夫妻俩接到单位通知,迅速回到工作岗位,坚守抗击疫情一线。

接到任务的刘文言,第一时间带领中队同事赶到了盘锦北高速收费站开展防疫检查工作,妻子也放弃了陪护孩子的时间,参与到了防疫工作的最前线。

从接到命令到现在,一周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们二人依然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疫情期间,刘文言所在大队流动巡查及定点值守,逢车必查。

“看到有很多非医务人员都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和健康,但疫情当前,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接到单位指令,胡楠被安排到高速收费站检查来盘人员体温。

夫妻俩都在抗疫一线忙碌,刚做完手术的女儿只能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每天只能通过电话与女儿沟通,查看女儿的恢复情况并报平安给家里。胡楠说,“虽然担心女儿心里难受,但舍小家,顾大家,我们无怨无悔”。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吕洋

夫妻春节分隔东西

再次相聚并肩奋战

他是一名警察,她是一名医生。 职业虽然不同,但责任相同,是守护生命的两种力量,在危急关头,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今年50岁的田波,是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分局大沟派出所的教导员,他的爱人赵颖是苏家屯区八一医院的医生。当疫情出现时,夫妻二人一个回到派出所坚守岗位,带领全所警务人员奔忙在辖区各个村屯的角角落落;一个则回到了医院,按照上级安排,在苏家屯区的各个点位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从正月初一起,夫妻二人就钉在了苏家屯区的一东一西,没在见过面,每天只有在休息的时候通过手机视频聊聊天。

2月1日,在苏家屯区沈海高速十里河浪子街检查点,按照分局统一安排,田波一大早来到了检查点执勤,刚接替完同事的班,就发现不远处一个负责给过往车辆乘客测量体温的身影,让他感觉无比熟悉。走到跟前,田波没有猜错,那个忙碌的身影正是他的妻子赵颖,按照上级安排,妻子到浪子街检查点支援。在这个检查点,田波的任务是协助交警拦截过往车辆,妻子的任务是为车内乘客测量体温。因为工作繁忙,二人并没有时间说话。直到吃午饭时,夫妻俩才有时间坐在一起,赵颖给田波夹自己饭盒里的肉菜,田波给妻子倒了杯热水暖手,两个人坐在一起。

当有人问田波害不害怕时,田波总是笑着回答:“当然害怕!谁能不害怕啊,但我们是警察,是这场战疫的‘防火墙’,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只要我们守住了关卡,医护人员的‘敌人’就越少,这不仅仅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家属的关心,更是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责任。”田波坚定地说。

辽沈晚报记者 王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