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14 17:35 | 来源:京报网 2020年01月12日 | 查看:1407次
北京进入两会时间,热点议题牵动民心,会场新风引人关注。
比如,驻地房间里洗手台上常见的一次性洗漱用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为响应垃圾分类、减量的号召,酒店停止供应一次性客用品”的提示牌。事实上,早在会前代表们就接到了“不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通知,转而自备洗漱包。对此,代表们纷纷点赞,“这样多好,简简单单!”
比如,还有代表晒出了自己的“参会法宝”——电子墨水。用电子墨水写代表建议,仅个人在参会期间就预计能节省100张A4纸,而全年约能省下十几个纸质的笔记本。
代表委员绿色参会,正是对垃圾分类、减量的身体力行。近些年来,垃圾分类相关议题热度颇高,大伙的视线多聚焦在“如何分类”上。事实上,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管控、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如果能尽量在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往往可以缓解后续分类压力,事半功倍。诚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言,“我们不能等到垃圾已经产生了才去处理,而应该在源头上就采取措施。”今年五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垃圾减量正是其中重要内容。人大代表既是条例的献策者、推动者,也是积极的践行者。
从自带洗漱包,到“无纸化”工作,两会新风既是一次生动的理念传播,也为垃圾减量提供了具体经验。承办会议的北京会议中心,从去年9月起便成为全市第一家不再主动为住宿客人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单位;在保证卫生达标的前提下,服务员会尽量减少更换垃圾袋……这无疑是在提醒我们,不弃点滴之功,营造良好氛围,方能激发行动自觉。
环境保护最终要靠涵养起规则意识。无论是节约资源也好,还是垃圾分类也罢,是文明的体现,也是所有市民的基本义务。而扭转以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非一日之功,除了明确制度、讲清政策外,还必须逐渐落实到硬性规则的执行上来。在这一点上,党员干部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各家单位、公共场所也责任重大。
环境就是民生,大会新风正是表率。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起而力行,以实际举动为城市环境添砖加瓦,北京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