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红:真情播洒“金色阳光”(图)

发布时间:2010-04-12 09:03 | 来源:中安在线 2010-03-23 05:28 | 查看:3337次

  一位上海普通退休女工,悄然离开繁华都市,只身来到砀山县曹庄镇义务支教,12年来分文不取,用爱哺育每一个学生,她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为“金色阳光”的查文红。

  2009年下半年,查文红因长期操劳过度,突发重病,经极力救治才挽回生命。今年大年初八,身体刚有起色的查文红又匆匆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魏庙学校。依然一身旧袄,周遭又围满了一群又唱又跳,充满阳光的孩子……12年来,查文红这位“全国师德标兵”,从来都没有变。

 查老师经常在小院子里给孩子们辅导,院子里总是充满了欢乐。记者 陈明 摄

  真情,润物无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老师,就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过自己的孩子去爱。”——查文红

  查老师的宿舍,简单而温馨,墙上贴满了学生制作的祝福卡,床头的一幅画写着:“老师,能做您的学生是我们永远的幸福。”

  2月28日,查文红屋外小院里,进来一拨又一拨学生,有的拿着烟花,有的手捧“萝卜灯”,他们是来陪查老师过2010年元宵节的。“连续12个中秋、元宵节,我都是在魏庙学校和孩子们度过的。”查文红幸福地笑着说。

  “那一年,梨花白,有一位好老师,离开大上海……”学生们围着“查妈妈”,轻声唱起他们自己编的歌:“查老师,您把我们爱;查妈妈,我们也爱您……”唱着唱着,孩子们哭了,查文红也热泪盈眶。

  去年,一场大病突然袭向查文红,让孩子们差点失去“查妈妈”。当时,查文红小脑大面积梗塞,每天剧烈眩晕和呕吐,无情的病危通知单已送到床头……在一片昏沉中,查文红脑海翻滚的是魏庙,是义务支教的4000多个日夜,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要回学校,回到孩子们身边,我要好起来!”这是查文红的内心的呐喊。爱,变成强大的意志力。三个月后,查文红重新站了起来,连医生们都叹为奇迹。

  1998年,提前退休的上海女工查文红第一次踏上砀山县曹庄镇,在魏庙学校做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老师”。刚来时,水土不服的查文红满嘴生疮,浑身发肿起水泡,衣服一脱就撕下一块皮。倔强的她硬是咬牙挺了下来。

  更大的考验在后面。上课第一天,学生都漠然地看着她,不断来家长把孩子接走,直到一个不剩。“你是上海来的,家长认为你呆不了几天,不信任你。”校长这样回答满脸委屈的查文红。

  经校长动员,学生重回教室。下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后晌来不?”查老师傻了。学生哄堂大笑:“连后晌都不知道,还教我们?”查文红十分尴尬,去问校长:“‘后晌’到底是什么?”校长说:“这是方言,下午的意思。你不懂土话,学生和家长就不接受你。”“我教书不拿一分钱,没想到……”查文红激动了,但很快平息下来,“爱,唯有用爱来改变这一切。”

  查文红的第一届学生李红芹清楚地记得,自那以后,查文红刻苦学习当地方言。上课时,她总是先用普通话讲,学生不明白,再“翻译”成方言。她还常把课文编成儿歌和故事。渐渐地,学生们都喜欢她了。

  期末考试,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91.87分,全镇第一,而此前平均分只有16分。家长们都买来鞭炮到学校放。

  “卖苹果”的故事更是让魏庙人记忆犹新。几年前,女学生李荷燕因家里上万斤苹果滞销,穷得揭不开锅,只得远赴浙江做工。查文红急得直掉泪,把全镇23所中小学的校长请到镇政府,恳求他们推销苹果。“我们是教师,应该为救一个学生想尽办法。”说完,查文红给每位校长三鞠躬。很快,苹果卖完了,小荷燕又回到了课堂上。

  文明,点亮心灯

  “我要一点一滴地向学生灌输文明,开阔他们的视野,让更多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查文红

  在魏庙学校四天里,记者每天都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初次见面,孩子们主动说:“叔叔好”“阿姨好。”记者离开时,孩子们热情地挥手道别。学生们对老师更是尊敬有加,见到老师鞠躬九十度,放学时,学生们会列队送老师先出校门。

  走在孩子们中间,查老师总不忘说那几句招牌式的话:“知识改变命运。孩子,老师祝福你。”“知识就是力量。孩子,老师相信你。”

  初到魏庙,学生们的不良卫生习惯曾让查文红忧心。“他们很少洗脸、洗手、梳头。”

  有一次,查文红教育学生“爱洗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可学生的一句话让她哑然,“我家没有盆,怎么洗呀?”查老师当时就跑出去一下买了几十个盆、几十条毛巾,班上学生人手一份。她告诉孩子们:“知识是圣洁的、光明的,只有干干净净的手、干干净净的心灵,才能接受人世间最美好的知识。”两年下来,她的学生全都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学生谢聪回忆起查老师教孩子们文明礼仪时的情景。“她一字一顿地教我们说‘谢谢’、‘对不起’,还给我们示范,打呵欠一定要用一只手捂住嘴。”然而,学生在班里受到的文明洗礼却在现实中“不堪一击”。学生们在村里说文明用语,常常成为乡亲们的笑料。一些乡亲对查文红说:“查老师,别教孩子们这些了,咱这不兴这个。”查老师没有理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每天都在与传统陋习,与一些家长争夺对孩子的精神‘控制’,希望用文明礼仪来洗礼他们。”最终,她占了上风。文明不仅改变了学生,也影响了家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艺术,农村孩子更需要艺术。”查老师在为学校募捐的过程中,曾特地向一家企业“讨”了一架钢琴。“农村学校要钢琴干啥?”有人不解。查老师回答:“我们不一定要让孩子会弹钢琴,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世上有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知道钢琴发出何种美妙声音,之后再了解肖邦,了解圆舞曲,慢慢进入艺术的殿堂。”

  在偏远乡村,孩子们精神的贫乏、理想的缺失更是深深刺痛着查文红。

  “你们长大了做什么?”查老师曾问班上的孩子们。“挣钱买牛,造房子。”“造房子干什么呢?”“娶媳妇,生娃。”“再以后呢?”“我让我的娃再造房子,再买牛。”

  难道这就是孩子们的追求,这就是他们的志向?查文红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在黑板上重重写下“理想”两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北京、上海吗,那里的美丽和现代化都是靠知识建造起来的。所以你们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把家乡建设得像北京、上海一样美。”

  为了让孩子们对“理想”有直观的认识,查老师每年假期都会带孩子们去上海,在她家吃住。“要让孩子们认识外面精彩的世界,睁大眼睛直面城市文明,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他们的亲身感受也会传递给同学、家人和更多的乡亲。”

  上海,宏伟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下,查文红和几个学生边走边谈。有趣的是,这个地道的上海人讲着侉侉的砀山话,这一群地道的砀山孩子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老少之间,情意融融。就在这里,城市文明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以前,农村的女孩子早早辍学,嫁人生娃,稀里糊涂过一生。查老师总是一再鼓励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出去闯荡一番就虚度人生了。班里的女生受她影响很深,不管是继续上学还是出门打工,没有谁会草草结婚。”查老师的第一届学生李红芹说。已在上海打工三年的她,工作之余不忘上网自学英语、日语,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用理想、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同时,查老师也让他们体悟“高尚”。“这些孩子长大后也许不会都考上大学,成为科学家,但最起码他们都要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懂得要对社会有所付出。”查老师说。在她的教育下,如今魏庙的每个学生都知道一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奉献,超越本职

  “穷乡村的孩子也应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献爱心的行列,用我们的手共同改变乡村教育。”——查文红

  走进魏庙学校,呈现眼前的是一座花园式的校园,三幢教学楼,一座综合楼,雕塑、假山、湖心亭,赏心悦目;图书室、电脑室、实验室,一应俱全。这个当年建在破庙上的学校,如今成为宿州市最好的九年一贯制农村示范学校。乡亲们说,没有查老师12年的募捐,就没有学校的今天。

  查文红初到魏庙,校舍十分陈旧,学生们只能借着烛火看书。2001年春季的一天,一名正在听课的学生被房梁落下的砖砸破了头。这件事,让查文红痛下决心改变学校办学条件。为筹款,她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不时往返皖沪两地,奔波呼吁。

  “她早上做一顿米饭,连吃几天,有时就将青菜和在里面烧,以增加营养。她这样节衣缩食,为的是攒钱建学校。”魏庙学校老师曹华回忆说。因操劳过度,她大把落发。

  2001年5月,查文红在魏庙学校举办了一场“捐建新校舍仪式”,但就在仪式前一天,查文红收到急电:她唯一的女儿病危。“如果我走了,募捐也就泡汤了。”查文红狠狠心,决定参加完仪式再回上海。次日,查文红最先登台,捐出了1400元。随后,她朝台下深鞠一躬,向众人道别,“我必须离开了,因为,我的女儿现在生死未卜……学校的事,拜托大家了。”许多人都哭了。原先围在外面看热闹的乡亲也纷纷回家取钱,你一元,他两元地捐款……

  查文红回上海陪了几天女儿,又匆匆回到了学校。

  在查文红的感召下,社会各界捐建魏庙学校热情高涨,一年便聚集善款100多万元。1000多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落成了,查文红又思忖着创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她提出“改造魏庙中学部危房”的请求,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2004年4月,2000多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拔地而起。2005年,一家银行向学校捐赠了一辆接送学生的校车,为办入户手续,查文红自掏5000多元支付了车辆购置税。

  “振兴教育,任重道远,她这个弱女子竟用自己羸弱的肩膀一力承担。十几年筚路蓝缕,她的梦想终成现实。”宿州市一位教育界人士激动地说。

  大爱,胜于亲情

  “我只有一个孩子,魏庙却有一群孩子,更需要人关爱。一个和一群,我的心如何分配?”——查文红

  查老师深爱着魏庙的孩子们,孩子们也深深依恋着她。每当下雪,总有学生悄悄帮她扫出从宿舍到教室的一条路;每当雷声隆隆,总有学生给她打来安慰电话……

  1999年春节前的一天下午,准备回上海过年的查文红,走进教室上最后一节课。

  一个叫丁丽的女生怯怯地问:“老师,您要走了么?”

  “是的,快过年了,老师要回家了。”

  “不走,行吗?”

  “不行啊,老师家有个小姐姐,她想妈妈了。”

  “老师,你留下来过年,我给你送饺子。”“我用压岁钱给你买泡泡糖。”孩子们用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哄老师留下。

  查老师红着眼圈,默然无语。丁丽哭着说:“既然老师真要走,那您亲我一下好吗?”查老师亲了她一下,没想到全班另外46个孩子都哭着站起来,“老师,您也亲我一下吧!”查老师一个个地亲过去,孩子们的眼泪混着鼻涕,和查老师的眼泪流在一起。

  47个吻,用了整整一节课。其他班的孩子过来看,也跟着哭了。“那哭声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一辈子也忘不了。”回去后,查文红人在上海,心在魏庙,春节刚过,她又踏上去砀山的路。

  回校后,为方便家访,腿有残疾的查老师买了辆自行车学着骑,免不了要常常摔伤,学生们于是就自发组织起来帮查老师学车。那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啊!几十个学生围着查老师沿路保护,人群随着查老师东倒西歪的身影,一会朝东一会朝西,“老师,加油……”融融的情意,银铃般的笑声,至今还留在魏庙师生的记忆中。

  魏庙成了查文红真正的家,而远在上海的家,仿佛被她“遗忘”了。哥哥去世,女儿结婚、开刀,外孙降生……她都因为照顾魏庙的孩子而顾不上回去。

  这么多年,总是有人问查文红:为什么抛家别女从上海到砀山?她说:“没有什么,我就是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我在最需要的地方,做了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知足了。”(记者何雪峰 李揽月)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