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2 20:03 | 来源:文汇网 2018年12月03日 18:54:5 | 查看:1606次
作者:张树德
赫鲁晓夫第一次正式来北京访问,向中国提出需要中国的工人到西伯利亚帮助利用那里巨大的木材资源,遭到毛泽东的拒绝。赫鲁晓夫认为毛泽东对他们建议的反应很符合毛泽东的性格特征。
按照赫鲁晓夫自己的看法:斯大林死后的最初几年,毛泽东对苏联仍是友好和尊重的。事实上,这一时期,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对与中共的关系也是比较重视的。因为这时赫鲁晓夫刚刚掌握政权,为在苏联党内巩固他的地位,需要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支持,也曾竭力与毛泽东建立起私人友谊。
1954年,苏共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决定,由赫鲁晓夫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北京。
9月29日,赫鲁晓夫所率领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代表团成员有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布尔加宁、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全苏工会主席什维尔尼克,文化部部长亚历山大罗夫、《真理报》总编辑谢皮洛夫、莫斯科市委书记福尔采娃、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书记谢列平、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建材部部长纳斯里金诺娃、苏共中央工作人员和大使尤金等十人组成。
代表团预定到中国参加中国的国庆节。中国领导人热烈欢迎赫鲁晓夫等。苏共代表团为第一次来到中国和有机会同中国同志谈判而感到高兴。
赫鲁晓夫曾握住毛泽东的手说:“中国人民在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现在,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朝鲜打败了美国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的力量。中国已经屹立在东方,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
毛泽东说:“中国革命得到了世界各国共产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支持和援助。感谢苏联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无私援助。”
赫鲁晓夫摇头说:“不,不能说是无私的,而应当说是有私的。援助中国实际上也是帮助我们自己。中国强大起来也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一)
10月1日,赫鲁晓夫亲自率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中国国庆5周年的庆典活动;10月2日,参加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10月3日,开始与中国领导人会谈。
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中苏两国最高级会谈上,中方参加会谈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以及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苏联方面有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师哲和费德林担任翻译。
在会谈中,毛泽东首先发言。他说:“今天我们可以谈谈,交流一下意见。一般地说,我们之间的问题或意见都是随时提出,随时解决,没有积累下什么问题。今天我们有这个极好的机会,再交换点意见。国际形势总的说来对我们是有利的。首先是各国人民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抬起头来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被杀下去了好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嚣张、盛气凌人、轻举妄动。实际上,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赫鲁晓夫接过毛泽东的话说:“帝国主义却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图谋不轨,想达到他们的罪恶目的。诚然,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往那么嚣张,但他们确实还在活动着。”
毛泽东又说:“十根指头被切去了一两根,而且切去的是大拇指,手力毕竟不如从前了,大大削弱了,甚至是削去了一半的力量。总之,形势是好了,对我们是有利的。自然,我们在任何时候也不应放松自己的警惕性。我们现在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应充分利用它,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过,这个时期有多长很难说,因为这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如果我们能有20年的和平建设时期来发展经济,那么,战争的危险性就会减少很多,甚至可能打不起来了。过二三十年后,如果帝国主义要打,那就是结束帝国主义存在的时候了。但究竟经过一场大战来结束战争,还是由人民力量、和平力量强大,从此战争打不起来,这还要看看。”
他们的看法自然有些差异。
接着,会谈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内的一般情况、中心工作及其进展、成绩、缺点,以及生产发展、各项建设等情况。
之后,赫鲁晓夫主动问毛泽东:“你们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吗?”
毛泽东的回答很有艺术性:“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双方的专家天天都在接触和交谈。他们相互协作,交换意见,协商解决问题,事情能办通。”
毛泽东停顿了一下,又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毛泽东这番话大大出乎赫鲁晓夫的预料。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一时反应不过来。
他呆了好一会儿才说:“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了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须大家都来搞它。须知那东西既费钱费力,又不能吃,不能用。生产出来后,还得储存起来,不久又过时了,还得重造,太浪费了。我们的想法是,目前你们不必搞这些东西,还是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发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产水平比搞原子弹好。假使目前要搞核武器,把中国的全部电力用在这方面能否够用还很难说。那么,其他各项生产事业怎么办?国计民生怎么办?但如果你们十分想办这件事,而且是为了进行科研、培训干部,为未来新兴工业打基础,那么我们可以帮助先建设一个小型原子堆。这比较好办,花钱也不太多。这是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借这个条件培训干部,也可以派一些有基础的人员到苏联学习、实习和深造。你们以为如何?”
毛泽东回答:“也好,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
赫鲁晓夫接着说:“我们听说,中国劳动人民在解放后,生活上都有了保障,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求是与日俱增的。我经常想,你们那么多的人口,如果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伸手向国家要,我看很难应付得了。然而不管怎样,这的确是国家应该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在西方,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摆在首要位置加以妥善解决,那日子是过不好的,甚至是过不下去的。”
毛泽东说:“我们之间在对外方面和国际活动中,多进行磋商,协调步调,一致对外;在对内方面和生产建设上,则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相协作,这不很好嘛!”
听毛泽东这样说,赫鲁晓夫很高兴,他拿起桌上的一个杯子,举得很高很高,说:“好!好!”
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二)
当时苏联代表团普遍关心的是保卫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为了巩固我们自己的防御地位,我们必须对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工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为增加经济援助做出了安排。为了加强中国从而加强社会主义阵营,我们同意派遣军事专家和运交火炮、机关枪以及其他武器。简单地说,在我们自己的物质情况容许的范围内,我们力图按照中国人的要求来向他们提供物资。我们把力量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这个敌人已被打败,但仍然是个潜在的威胁。更大的威胁来自美国,它已在北朝鲜发动战争,北朝鲜就在中国边上。”
访问期间,苏方曾向中国提出一个“要帮助中国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建议。那时,苏联的部长们认为苏联的西伯利亚缺少劳动力,建议中国派工人到西伯利亚去帮助苏联开发那里巨大的森林资源。
毛泽东对他们的答复很有特色——也预示着将会发生什么。
他缓缓地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步,然后盯了赫鲁晓夫好一会儿,低下眼皮,用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声音说:“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多少年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人口过剩,失业普遍,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但是你知道,我们中国人认为这种看法是很侮辱人的。现在你也这么看,这就使我们很为难了。如果我们采纳你们的建议,别人就会对苏中两国关系得出错误的看法。他们会以为苏联对中国的看法同资本主义西方是一样的。”
显然,毛泽东想使赫鲁晓夫对于所提的问题感到遗憾。赫鲁晓夫听了心里很不愉快,尤其是对将他与资本家相提并论难以接受。赫鲁晓夫觉得自己毕竟没有绕着圈子说话,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他衷心认为符合中国人利益的建议,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
根据赫鲁晓夫同代表团同志商量的结果,由赫鲁晓夫代表苏联代表团进行下一轮会谈。在那轮会谈中他说:“毛泽东同志,我们当然不想给你们制造困难,我们当然不坚持我们的建议。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建议会损害中国的民族自尊心,那就当我们没有提过,务请不要放在心上。我们用自己的工人也行。”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毛泽东利用共进晚餐的机会对赫鲁晓夫说:“你第一次到中国来,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看,去走。特别是到我们的南方,那里是另一种情景。”
赫鲁晓夫非常高兴,说:“你们这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我哪里都想去,但这次只能到沿海的南方北方走走。”
毛泽东爽快地答应道:“赫鲁晓夫同志,你到哪里都可以,就像在你自己的家里一样。我这个人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去活动,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也不给你做什么特殊安排,随你的便。”
赫鲁晓夫胃口大开,不少腊肉和火腿进了他的肚子。
(三)
毛泽东这样做,是考虑到赫鲁晓夫对中国不大放心,因而决定对赫鲁晓夫的参观游览不做规定和安排,由他们随心所欲与中方干部往来。
这次苏联客人到中国访问,在安排上正像毛泽东所说的“随心所欲,像在家里一样”,所以无论苏联代表团的成员走到哪里,都没有做特别的安排。
代表团每到一处,都受到了按中国礼仪和习俗的接待,这对他们来讲是新鲜的。例如,不管他们到什么地方,中国人都端上茶来——茶、茶、茶。如果你不马上把这杯茶喝完,他们就把它拿走,在你面前再放一杯——这样一次又一次。最后,他们送来一块冒着热气的毛巾,给你擦手和擦脸。
赫鲁晓夫承认,毛巾可以提起精神。
然而,赫鲁晓夫等人都不习惯这种仪式,但是,为了尊重主人,他们只得应付下去。可是,“实在没有办法,我不能再喝茶了”。第一,因为这是绿茶,不习惯;第二,因为不能喝很多流质。
赫鲁晓夫这次来华,先在北京街头看了古城的风采,又到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在黄浦江边漫步,然后他又在杭州西湖品尝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到广州吃了另一菜系粤菜。他还领略了中国第一条大江的壮丽,到旅顺时也看到了中国的内海。
苏联代表团回到北京时,中方又提起了西伯利亚想使用中国劳动力的事情,说毛泽东现在愿意接受苏方原来的建议,愿意帮他们的忙。
赫鲁晓夫这时又突然为自己提出了这个建议而后悔了。可是,因为是他首先提出来的,现在既然中国方面同意了,就不大好声明取消了,所以,只好勉强同意签订一个协定,让第一批(约20万名)中国工人到西伯利亚去做工。在这批工人工作期满时,他有意避而不提新协定的谈判问题。
当中方准备尽力满足苏方的要求时,赫鲁晓夫却认为中国人自己开始逼苏方吸收更多的工人到西伯利亚去,尽管毛泽东说过他讨厌人们把中国当做廉价劳动力的来源。
原来,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是在打什么主意,认为中国想兵不血刃就占有西伯利亚,想渗入并接管西伯利亚的经济,想确保在西伯利亚定居的中国人多过住在那里的俄罗斯人和其他苏联人。简言之,中国要把西伯利亚变成中国人的而不是苏联人的。好个出尔反尔!
在谈到铁路问题时,苏联放弃了他们对中长铁路的权利。赫鲁晓夫认为,这是正确的决定,如果你不想同别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冲突,你就不应当在人家领土上拥有自己的设施。
(四)
10月12日,中苏会谈结束,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政府关于中苏关系和国际形势各项问题的联合宣言》及《关于对日本关系的联合宣言》。同时,双方签署了七个文件,涉及以下七个问题:(1)苏军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1955年5月31日之前将该基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2)将1950年、1951年创办的四个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自1955年1月1日起完全交给中国。这四个公司是在新疆境内开采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的公司,在新疆境内开采和提炼石油的公司,在大连建造和修理轮船的公司和民航公司。这些公司中的苏方股份由中国用出口货物在数年内还清。(3)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4)中苏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并组织联运。(5)中苏蒙修建集宁到乌兰巴托铁路并组织联运。(6)苏联为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7)帮助中国新建15个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的141项工程的供应范围。这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援建中国156项大型工程。
也在这一天,苏联代表团在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举行答谢宴会。这次宴会是苏联代表团精心安排的。宴会前,周恩来前去万寿路宾馆拜会了赫鲁晓夫,告诉他中方主要领导人,包括毛泽东主席,都将出席他们的招待会。
宴会开始前,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汽车几乎同时到达。他们在正厅中握手、寒暄,并交谈起来。摄影记者定格了这个历史场景。
总之,这次中苏高级会谈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应该说,苏联政府代表团这次访华,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实际利益的。
赫鲁晓夫第一次访华受到了极其热烈隆重的欢迎。不过,毛泽东对他的态度既是热情友好的,又是适度的。这主要是因为赫鲁晓夫刚刚上台,苏联的政局还在动荡之中,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基于此,毛泽东对当时即将出任驻苏大使的刘晓说:“苏联的政局还在变动之中,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是否能巩固,还要看今后发展的情况。希望你们多注意观察,向国内报告。你们要利用在第一线的有利条件,多和苏联方面接触,特别要多和赫鲁晓夫接触。”
摘自《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张树德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