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但精神会一直传承 ——追记全国道德模范、“战士作家”高玉宝

发布时间:2019-12-12 12:23 | 来源:辽宁日版 2019年12月09日 02版 | 查看:1110次

本报记者  吕  丽

12月7日,全国道德模范、“战士作家”高玉宝的追悼会在大连举行。大连市各界群众及高老的生前同事、亲友,还有聆听过他报告的年轻人赶来悼念,缅怀这位对党无限忠诚、一生著书育人、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老人。高玉宝于12月5日逝世,享年92岁。

1927年,高玉宝出生在大连瓦房店孙家屯村,9岁做童工,15岁做劳工,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平津、衡宝战役等20多次大小战斗中立大功6次。

最为人们熟知的是,高玉宝从一名文盲战士成长为“战士作家”。他虽然只有一个月的上学经历,但他一路行军作战,一路艰难地写书,不会写的字就用图形代替,用一年零五个月连写带画地出了2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被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后,高玉宝成为沈阳军区专业作家。

为了获得丰富的生活和写作素材更好地进行创作,高玉宝深入部队、工厂、矿山、农村体验生活,从师级创作员岗位上离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写出总计2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长篇小说《春艳》《我是一个兵》《高玉宝续集》,并发表10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其中《高玉宝》在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文字版本,累计印数多达470余万册。短篇小说《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曾选入全国小学课本。

高玉宝一生始终怀着对党忠贞不渝的崇高信仰和质朴情感,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追随党的领导。参军不久,他用各种图形代替文字“画”出了八个字的入党申请书:“我从心眼里要入党。”194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编了一首歌谣,“党是妈妈我是娃,叫我干啥我干啥,不折不扣不讲价,永远听我妈妈话”,并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永远听党话,一生跟党走、报党恩”的誓言。

1951年开始,高玉宝便投身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把著书育人、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承载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离休后,高玉宝把余热和爱心献给了下一代,一方面为青少年读者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另一方面给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写了大量富于教育意义的书信,被全国20多个省、市487家单位、大中小学校聘为关工委名誉主任、校外辅导员、名誉校长、德育教育导师等。高玉宝生前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作革命传统报告5000多场,直接听众达400多万人次,80多所学校成立了“高玉宝中队”“高玉宝班”“高玉宝读书小组”,产生了长盛不衰的“高玉宝效应”,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军、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100多项荣誉。

从战士、通讯员、文艺干事到师级创作员、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名誉主任,虽然身份一直在变化,但高玉宝“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

他一生乐于奉献,80多岁时还在为邻居磨刀,修理桌椅;他一生节俭,但先后为“希望工程”、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折合十多万元,赠送《雷锋日记》《高玉宝》等书籍1万多册。在冰雪灾害、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捐献“特殊党费”,自己家里至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当战士时,英勇作战,屡建战功;自学成才,从文盲成为“战士作家”;终身学雷锋、做雷锋、宣传雷锋,成为人们身边的“活雷锋”并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高玉宝以人生历程的一个个闪光点成为新时代的道德楷模。

这样一位让人崇敬的老人走了,但他的精神和故事会一直传承,继续激励感染教育更多的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