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8 00:2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6-17 05版 | 查看:853次
钱 斌
演讲人:钱 斌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主讲《千年一笔谈》。
我们来说说王安石的一次选择,这次选择是对沈括做出的,造成了两位巨人的疏离,却是王安石不得不去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反对变法的保守势力说王安石结党营私,并且列出了他“私党”的名单,名单中第15个人就是沈括。王安石先是重用沈括,可是在他复相之后却疏远甚至排斥沈括。这一反一复之间,很值得玩味。
说起王安石与沈括的关系,简单,但也很复杂。简单,比如说岁数上,王安石比沈括大10岁,非常清楚。但复杂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关系。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所以王安礼是沈括的表侄女婿,这样王安石就比沈括低了一辈。后来王安石主持国家大考,沈括以苏州第一名的身份应试,考中进士。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乃是师生之谊,这样王安石反过来又比沈括大了一辈。
王安石和沈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呢?大概就是在他弟弟娶亲的时候。正巧此时沈括的父亲去世了,沈家就托王安石给他写了一篇墓志铭。后来,沈括进了朝廷做了官。王安石在和沈括的交往之下,对他惊为天人。这时王安石已经准备变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就准备用沈括。但是不巧,沈括的母亲又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回家丁忧。
三年以后,沈括丁忧回来,这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沈括一来,王安石立马就把很多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比方说,疏浚汴渠,主持司天监,还让他当上了三司使。而沈括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疏浚汴渠的时候,沈括发明了分层筑堰法,领先世界600年。在主持司天监的时候,沈括有很多天文学发现,其中一个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不均匀性”,这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可以说,沈括在这段时期做得风生水起。
不久,王安石罢相;不到一年,宋神宗又让他回来。但是王安石复相以后,宋神宗再要用沈括,王安石却加以阻止。王安石说沈括是个“壬人”,就是奸佞小人的意思。为什么王安石罢相、复相前后还不到一年,他对沈括的看法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我们研究史料,得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沈括自找的。严格来说,沈括更偏向于一个科学家,而王安石则偏向于一个学者。学者和科学家有什么差别呢?在于如何看待事物。学者可能看一个总体的方向,可是科学家更看重细节。新法里有一条户马法,主要是为了抵御辽国的骑兵。户马法规定,在和辽接壤的地方,老百姓都要养马。一旦发生战事,这些马就要被征召成为官马,和辽国的骑兵作战。但是沈括经过实际考察以后,认为这个法不对。辽国的马匹是长年累月打仗打出来的;宋军的马则是民间豢养,临时征召来的,这能够取得胜利吗?但王安石在位的时候,沈括没说什么;王安石下来了,沈括说,我觉得户马法不太对,应该有些新的措施。我们可以设想,王安石复位后,他往那一坐:怎么?我在位的时候你不说,我下去了你说,什么意思?沈括个性懦弱,却又有着科学家的良知,他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做法,导致自己失信,这是王安石看不上他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是新党内部的矛盾。新党里面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吕惠卿。王安石第一次在位的时候,沈括奉命去两浙兴修水利。兴修水利得有钱,但是当时国家没钱,那怎么办呢?沈括想,兴修水利最后得利的不是田地的主人吗?这样好了,你们这些地主预先把钱给我,每亩田200钱;我把这笔钱拿来,兴修水利造福于你们,怎么样?这个方法很好,但是吕惠卿却很不爽,因为他在当地有大批田产。一亩田200钱,一千亩就是20万钱,这对吕惠卿来说也不是个大数;但他很有政治头脑:这些钱不能露白。把钱捂住,有助于他的政治前途;如果把钱露出来了,就会有人追究他个人财产的问题,所以他坚决反对。但是沈括在王安石的支持之下,坚决地贯彻,叫吕惠卿交了这笔钱,这样吕惠卿就恨上了沈括。王安石复相以后,吕惠卿成为他的左右手,吕惠卿极力地诋毁沈括,自然而然,王安石也就排斥沈括。
我们这么一说,王安石的人品有没有点问题呢?还真没问题。举个例子,黄庭坚是反对新法的,但他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他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是“一世之伟人”,这个评价是不得了的。司马光也有个评价,他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说王安石写文章、个人品质过人处很多很多。
那王安石为什么要排斥沈括呢?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认为沈括不堪重任。我们从王安石复相以后的作为来看。复相以后的王安石,在四年时间中把他的新法基本全部推行了。但是推行新法,需要冒极大的风险。王安石的另外一个弟弟王安国就曾经劝他,“天下汹汹,不乐新法”,哥哥你要注意啊。但王安石说,我还是要干。弟弟哭了,你要这么干的话,我们家要灭亡了。还有一个叫刘攽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王安石是朋友。他和王安石分析:商鞅变法,后来被车裂了;张汤变法,被汉武帝干掉了;古来变法者,好像善终的不多啊。北宋虽然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训,但从王安石身后的落寞凄凉,以及从南宋初年就开始的对他彻底的诋毁,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要冒极大的风险。冒这样大的风险,强力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性格懦弱的人是不能担当的,这才是王安石排斥沈括的根本原因。
元丰八年,王安石罢相已经很长时间了,而沈括因为在与西夏的作战中受到些牵连,也被贬斥了。这一年的冬天,沈括来看王安石。这时候王安石还有一点病,沈括还给了他一个药方。我们想起来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两位巨人跨越了官场的恩恩怨怨,终于又走到了一起。
这场讲座由江西省图书馆魏洁主持,对她的精彩主持以及四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