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30 14: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1月29日 | 查看:1146次
人物故事:
俞武松,男,198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常营保利社区居民。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俞武松参加了“一帮一”助学活动,定点资助贵定一中等校的贫困学子,这一坚持就是15年。15年间,他从每年资助2名学生到每年资助6名学生,资助费用也从每学期200-300元增加到每学期500元。这十几年,俞武松共收到了近百封孩子的来信。孩子们很乐意给这位和善的大哥哥写信,和他说说心里话,俞武松无论多忙,都会有信必回。2018年,俞武松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首都最美家庭、朝阳区最美家庭。
资助学生从每年两名到每年六名
在校期间,俞武松每年资助2-3名学生,一名学生一学期是200-300元,钱似乎不多,但那时俞武松每个月只有260元补助。他便从校外兼职赚钱,一部分用于自己的日常开销,一部分用来资助贵定的学生。
俞武松的妻子是他的大学校友,非常支持他的选择,并且提出每年多资助2名学生。当时,刚参加工作的他们收入都不高,房租和生活费花掉了大半的收入;随着孩子的降生,他们的生活也面临了新的考验。夫妻俩勤俭节约、生活乐观,俞武松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继续做兼职,资助活动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有一天,俞武松夫妇收到了一个孩子手绣的荷包,那来自一个12岁的布依族小姑娘。她用稚嫩的手,绣了一个并不十分精美的荷包,她在信中说道: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谢,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虽然俞武松从来没有想过回馈,但是在收到荷包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温暖和感动。俞武松的妻子到现在还珍藏着这个荷包,经常给自己的孩子讲荷包的故事。
2010年,有一个孩子给俞武松带来很大的触动。那是一个孤儿,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和残疾的叔叔。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从信中能够看出,这个孩子特别坚强、乐观。他说,本来他没有条件上学,但是因为学校和好心人的帮助让他上学,他以后也想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后来,这个孩子查出脑瘤,他还乐观地告诉俞武松,等他病好了、考上大学了,想去看一看天安门,爬一爬长城。可惜,他的病发展太快,还没有来得及等到高考,还没有来得及看看外面的世界,就离开了。知道这个消息后,俞武松和妻子都哭了。他们知道,很多事情他们无法改变,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坚持做他们能够改变的事情。从那个时候起,俞武松从每年资助4名学生,增加到每年资助6名学生,一个孩子一学期的费用也增加到500元。
“知心叔叔”帮一个又一个孩子改变命运
俞武松认为,帮助孩子走出暂时的困难,不是施舍,而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向前的动力,让他们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除了学费的资助,俞武松还从心理上帮助孩子们乐观的对待人生的困境。每个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但是依然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孩子们也乐意和这位和善的大哥哥写信,有时候向他请教学习方法,有时候还会和他说一些不愿和老师家长说的心里话,俞武松无论多忙,都会有信必回。从“俞武松哥哥”到“俞武松叔叔”,这十几年,俞武松共收到了近百封孩子的来信。
2018年9月,俞武松的父亲突发脑淤血,在民航总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并在ICU住了42天,在普通病房住了44天。在这80多天时间,俞武松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住院的父亲,一边还惦记着即将高考的几名学生。他在给孩子写的信中,鼓励他们为高考做最后的冲刺。2019年3月,有一个女孩在高三的一次考试中考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她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俞武松,并且问他填报高考志愿的建议。想一想三年前,她还是有些害羞、不太自信的女孩,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思考、自信选择,俞武松感到非常的欣慰。2019年8月,这个女孩收到了东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十几年,俞武松资助的孩子,已经有10人考上大学,其中一人还考上了研究生。俞武松总说,“我们的一点帮助,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何乐而不为呢?”平时,他和妻子也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义卖、捐款、捐物等。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来源:首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