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09 20:5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0月30日 | 查看:1428次
人物故事:
一、人物简介
李顺清,男,1962年出生,长寿区葛兰镇盐井村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普通农民。
二、事迹概述
李顺清有三个身份——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普通农民,每一个身份,都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85年奔赴战场,在最前沿阵地坚守353天,用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吃亏的“老山精神”保卫国家领土完整,荣立一等功,获评战地模范党员;1987年,他深藏功名,带病退伍回乡,拒绝领导安排的后勤工作,以战士的钢铁意志在一线岗位坚守了16年;2004年,他下岗后二话不说,以军人的昂扬斗志投身新农村再创业,带领群众一起奔小康。乡亲们都说:“湖北有张富清,长寿看李顺清”。
三、详细内容
1981年,远离家乡,参军报国。4年后,奔赴前线,参加对越反击战,作为一名侦察兵,战绩显著;
1987年,退伍回到家乡,强忍着病痛,坚守在岗位上;
2004年,从城市回到农村,投身新农村建设,帮助困难群众发展产业,用实际行动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他,就是参战退役老兵李顺清。
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
李顺清,生于1962年,他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从小,李顺清对父亲的印象仅限于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父亲穿着军装,带着贝雷帽,显得神采奕奕。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81年,正值中越边境战争时期,高中毕业的李顺清毅然决定参军,像父亲一样保家卫国。1985年,李顺清被派往老山地区参加对越反击战,担任一观察所侦查班班长,负责战斗情报的侦察和收集。执行渗透侦察是侦察兵在前线执行任务中常见的事。在原始丛林中穿梭,最大的障碍是漫山遍野的地雷和空中的炮弹,地雷有的埋在石缝里,有的在草丛中,有的在水沟旁,经过雨水的冲刷和地形变换,有的移动了位置,防不胜防。而在阵地上空,每天都有炮弹飞过,一旦暴露,可能下一颗炮弹就会掉落在身边。
李顺清所在的观察所在老山片区驻扎一年后撤离。撤离时,军区首长来部队慰问,摸着李顺清的后脑勺感叹:“小李子,你这个脑袋是怎么保留下来的。”那时,李顺清才知道,在那一年里,有24次,敌人想把他们的侦察所山头端掉。
据档案记载,侦察班长李顺清在最前沿的二十五号高地上坚守了353天,战斗中,先后侦察验证目标78个,新发现目标15个,协助连长指挥射击10次,单独指挥射击4次,取得了歼敌直瞄火炮1门,弹药所1座,毙敌13人,正确指挥全连射击,取得伤敌5人,毙敌3人,破坏敌工事7处的战果,协助有线兵抢修线路221次,架线35公里。
1987年5月,李顺清所在的侦察所被评为老山片区第一先进侦察所。李顺清因作战英勇,表现突出,被授予一等功勋章、战地模范党员。
奋战一线的优秀职工
1987年12月,李顺清退役后,被安排在原四川染料厂化工车间当机修工人。靠着在部队里积累的机械知识,加之勤学苦练,很快就熟悉了新工作。
事业渐入佳境,婚姻美满幸福,眼看好日子来了,然而病痛却找上了他。一天早上,李顺清感觉身体关节有些犯痛,并没在意。但没过多久,他的手指指节开始红肿疼痛,每根手指肿得像胡萝卜,手也使不上力,其他关节也开始疼痛。
到医院检查,李顺清被告知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很难治愈,只能药物控制。此时,距离李顺清退伍还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消息对一个新婚家庭来说,就像是晴天霹雳。“他对自己的身体不上心,认为是小事,闷着不吭声。”李顺清妻子李茜说,他的忍耐力超乎常人。
李顺清开始四处求医,大小医院跑了个遍,土方法也用了不少,庆幸的是,病情慢慢控制下来。“我不能倒,我还有一个家。”李顺清依旧坚持在车间里检修设备,但以前是提工具箱,现在只能把工具包挂在身上,扳手、螺丝刀,一样一样拿。
然而,一到下雨天或者湿气重的地方,李顺清的手还是会红肿,时间久了,手指也开始变形,力气越来越小。1990年8月,李顺清的孩子出生,看着婴儿床里的孩子,很想抱一抱,但手使不上劲,只能看着他一天天长大。车间领导看到李顺清的情况,将他调到值班岗。“值班不需要干力气活,不过值班需要三班倒,晚上湿气重,手指还是会疼。”李顺清笑着说,那时候去找了个输液瓶,只要有些痛,就在瓶里装满热水敷,不管走到哪里,每天“瓶不离身”。“比起在战场上负伤的战友,这不算什么。”李顺清总是淡淡地说。
经历了战火烽烟和生死离别,病痛对李顺清来说不值一提,对付病痛最好的药就是意志力。“生活也是战场,如果被病痛击垮,就不是一个好战士。”李顺清说到做到。一转眼,他在工厂生产一线就坚持了16年……
乡村振兴的致富带头人
2003年,川染厂破产,李顺清和妻子同时下岗待业,两口子加起来每月只有700多元的安置费。而此时,孩子刚刚小学毕业,家庭负担越来越重。
李顺清只得重新找工作,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又做不了体力活,求职四处碰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时隔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这给李顺清带来了希望。“城里找不到工作,就回老家去种地。”李顺清和妻子商量决定,妻子在城里上班,他回乡创业,开辟新战场。
当时,很多农村人都进城打工去了,闲置了许多土地。“土地不吃香,找湾里人流转了7亩地。”李顺清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看到市场上鱼的价格不错,就规划了3亩地养鱼。想着柑橘3年后挂果,正好赶上孩子上高中,收入可以付学费,就种了4亩。
但要种好地,也是一门技术。什么时候放鱼苗、放多少,如何预防鱼病,果树怎样剪枝、疏果、打药、嫁接,李顺清一窍不通。结果种了一年地,不仅没有收益,反而亏了不少。
不懂就学。李顺清开始向周围的大户取经,并参加镇里、区里组织的农业技能培训。
李顺清因为病痛缠身,做农活更是不易。别人修剪一棵果树只需要半小时,而他则需要1个小时。“主要还是关节不灵活。慢点就慢点,慢工出细活嘛。”李顺清自嘲。
在夫妻二人的共同管理下,鱼塘和果树逐渐有了效益。“现在这才是我的主战场,一般不回城。”李顺清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自家的“产业”:60亩水稻、70亩果树、60亩鱼塘……
1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小树苗已长成大树,孩子也参加了工作,两口子已退休,李顺清也有了新打算——帮助困难乡邻,助力乡村振兴。
“他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村民们都喜欢找他帮忙。”盐井村村支书程锦荣提到李顺清,竖起了大拇指。
65岁村民宋学芳的孩子在外务工,自己一人在家,生活较困难,想要外出做点事,但又放不下家里的10亩稻田。李顺清了解后,当起了宋学芳的免费“管家”。宋学芳只需要在插秧割谷的时候回一趟家,平时李顺清帮忙管护,一管就是5年。
村民郭以芬早些年流转了120多亩地养鱼、种果树和水稻,办农家乐,但迟迟不见效益,生活也越来越困难。郭以芬的水稻田紧连着李顺清的鱼塘,“不容易这么大片水稻,他们一家人都管不过来,我正好就住旁边,管起来也方便。”在一次农忙时,李顺清和郭以芬在绿油油的田地里就达成了协议——李顺清帮忙管理,收成时郭以芬送几斤稻谷作为酬劳。“其实几斤稻谷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郭以芬很不好意思地说。与此同时,李顺清也积极为郭以芬的稻田支招,将自己闲置的一片鱼塘与稻田连接,作为稻田的备用水源。李顺清还当起了郭以芬果园的,免费“顾问”,经常在果园里巡看,除草打药,帮助果园增产。
“李顺清是村里的机修能手,每年微耕机坏了,找他准没错。”4组村民杨根对李顺清赞不绝口。李顺清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尤其是春耕时节,因为在厂里干过机修工作,村民都微耕机坏了总会找到李顺清帮忙。“现在手没以前那么疼了,做一些简单的维修还是没问题。”李顺清笑着告诉记者,村里到街上农机店有一段距离,能帮村民修点东西,也免得他们推着机器来回跑。
在李顺清的带领下,周边农户家家发展起了产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好。
当别人问他,这样做到底为了啥?他说,他是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
一个退伍军人,一个下岗工人,一个普通农民,还是一个病痛缠身的病人,李顺清用实际行动,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来源:重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