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宣:大国医为乡民治病60年 仁医良方济当世(图)

发布时间:2019-11-09 20:3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10月30日 | 查看:1886次

人物故事:

  唐祖宣,1942年生,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唐院长真是我们贫困村民健康的贴心人啊!”河南省邓州市的夏集乡关村村医许志胜刚参加完全市贫困村卫生室主任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感触颇多。他口中的唐院长,就是国医大师、曾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

  要当“大医生”,不当“小医生”

  1942年,唐祖宣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前,他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姐弟仨拉扯成人。苦难的童年、艰难的生活培养了他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1956年,小学毕业的唐祖宣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梦想,过早地开始了人生的磨砺。

  1958年,唐祖宣在县印刷厂打工时,常去隔壁的一家诊所打扫卫生。时间长了,诊所的医生觉得这小孩不错,就让他去当了药房的调剂师。缘于父亲中年早世留下的阴影,唐祖宣从小就树立了“立志学医,解除人间病患”的志向。因此,他格外珍惜这次学医机会——每天第一个来到诊所,下门板,打扫卫生,脏活、累活抢着干;晚上就住在诊所值班,翻看老中医们的医书。

  后来,因为诊所合并,唐祖宣到了邓县城关卫生院(邓县于1988年11月改为邓州市),遇到了河南省著名老中医周连三。当时,周连三孤身一人。唐祖宣就承担起为他铺床、叠被、洗衣、送饭等一切杂务。时间长了,周连三问他:“小唐,你是想当‘大医生’还是‘小医生’?”唐祖宣不解地问:“什么是‘大医生’?什么是‘小医生’?”周连三说:“当‘大医生’,就要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学起,打下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在学术上有更大的突破,造福人类;当‘小医生’,背背‘汤头’,学点药性,就能混口饭吃。”唐祖宣当即表示要当“大医生”。周连三满心欢喜,就收他为徒。唐祖宣的从医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给群众看病,我永远不收挂号费!”

  在恩师周连三的言传身教、精心指导下,唐祖宣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对仲景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躬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治疗四肢血管病而闻名,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大科技成果奖、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他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唐祖宣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唐祖宣给自己立了两条规矩:第一,不管有什么事情,只要有患者来访,首先看病,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不管病人有钱没钱,都要给药吃,治病要紧。

  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代会召开前夕,已是第五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唐祖宣准备好了议案、建议进京。就在他拉开车门准备出发的时候,一位来自贫困乡村的患者辗转几十里,找到他看病。他二话没说,立即为患者把脉询诊,让患者脱下鞋袜查看病情。工作人员提醒唐祖宣乘车时间快到了,他却说:“乘车误了,可以乘下一趟。看病的时间误了,影响的可是病人的健康,伤的是病人的心。这个绝对不能误啊!”就这样,他硬是坚持把病看完才走。

  “那天,唐院长一边吃药、输液,一边给我母亲看病。”说起带母亲来找唐祖宣看病的经过,63岁的侯新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唐祖宣得了颈椎病,椎底动脉轻度梗阻。为了不影响给患者看病,他常常是一边吃药、输液,一边为患者问诊。

  20多年前,邓州市湍河办事处居民牛得居患了“脱疽”,到大医院诊治,医生要求住院截肢。因为无钱住院医治,他只好回到家里。正当牛得居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痛苦失望的时候,唐祖宣来到村庄义诊,发现他的一条腿局部已烂得露着骨头,立即安排他住院,不但不收费,还发动大家为他捐款。治好了病的牛得居十分感激,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奶羊牵到医院送礼。唐祖宣说:“你把羊牵回去吧!你的心意我领了!你保住了腿,有个好身体,比送啥给我都好。回家好好劳动,一家人还等你养活呢!再说,没花钱在我这里治好了病的,也不止你一个!”在唐祖宣的一再劝说下,牛得居牵走了奶羊。许多像他一样的患者治好病后,把唐祖宣当恩人,逢年过节都去看望他。

  2008年4月24日下午,一位老人来到邓州市中医院,见到唐祖宣就说:“唐大夫,还认识我吗?我是你40年前的病人啊!”他是唐河县仓台乡邵庄后谢村人,名叫谢海苍,已经75岁。40年前,生活困苦的谢海苍因患脉管炎到医院治疗。唐祖宣帮他分拣同类病人用过的药渣,煎后服用,最后康复出院。回想当年,谢海苍动情地说:“世上至亲,除父母外,就属唐大夫了。如果不是唐大夫,就没有我现在老老少少的28口之家了!”

  在工作过程中,唐祖宣发现,因交通不便和生活拮据,不少村民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有人甚至常年没量过一次血压,更别说来县城大医院检查了。偏远乡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偏远乡村贫困病人来不了医院,我们可以去村里呀!”从那时起,一有空,唐祖宣就叫上几名医护人员前往农村开展义诊。他们率先在农村建立了百名贫困患者联系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经济情况登记造册,经常到联系点为农民看病。

  1988年,唐祖宣担任邓县中医院院长后,中医院义诊小分队走偏远乡村便成为一种常态。他没时间参加义诊的时候,就安排其他医护人员去。双休日、节假日,五六个医护人员、一辆医疗车,带上心电图机、B超机、血压器、常规检测仪等设备,中医院的义诊小分队就出发了。

  “我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下肢水肿,是唐院长到我家给我看的。”说这话的是杏山旅游管理区张岗村村民张成才。

  “人家医院自带设备桌椅,吃饭自理,来多少看多少,走时还把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容易啊!”村民们很感动。

  受感动的还有医护人员。唐祖宣把老家是邓州农村的医护人员排了队。一到村里,就用大喇叭招呼村民:“咱村在市中医院的某某某带队,来免费给大家看病了,请乡亲们过来吧!”“再回村,咱也风光呀!”不少医护人员说起这事都很感慨。

  30多年来,义诊小分队从清一色的党员扩展到普通医护人员。不仅去村庄,义诊小分队也经常去敬老院、学校、企业、军营。据不完全统计,邓州市中医院已外出义诊近千次,惠及群众70多万人次,免费送药近百万元。

  唐祖宣却说:“是党和人民培养我成为一名中医!我在县级工作,60年来为群众看病,尤其是农村的病人,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景就在眼前。以前,我没收过挂号费;现在,选我为国医大师了,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育之恩,我永远不收挂号费!”

  “不能把花不起钱的患者挡在医院门外!”

  在邓州市,唐祖宣是名人。当医生,他给贫困患者吃药不要钱;当人大代表,他全力为民生呼吁。从1981年开始,他先后担任县(市)、省和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1067件。这是唐祖宣60年悬壶济世、30多年民间调查研究和采撷民意的结晶。

  1989年2月,唐祖宣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到农村调研,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太穷了!农民太苦了!”在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调研报告中,唐祖宣一针见血地指出五大问题:“农民是块‘唐僧肉’,吃罢肉后啃骨头;薄膜贵、化肥高,产的粮食不够交;这达标那达标,上面从不掏腰包;计划生育是钱搭,啥时需要啥时抓;昔日党群鱼水情,如今见面就‘眼红’。”

  在为减轻农民负担大声呼吁的同时,唐祖宣也在思考如何解决农民无钱治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农民“小病忍,大病挨(拖延),要死才往医院抬”的现实,唐祖宣率先提出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呼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

  把人民的疾苦记在心中,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2008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唐祖宣再次提出建议:“政府增加投入,防止公立医院把运转成本转嫁到患者头上,不能把花不起钱的患者挡在医院门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安全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唐祖宣为制定《中医药法》奔走呼吁30年,上书中央领导十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有关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议案、建议403件。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医药法》。唐祖宣激动万分:“《中医药法》终于出台了,的确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几十年来,唐祖宣很少有真正休息的时间:白天,他要么在病房里忙碌,要么在去乡村调研的路上;晚上12点以前,他要么在办公室研究病例,要么伏案书写一篇论文或一份新的建议。这不,他马上就要起程去北京参加“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实施细则”座谈会了。透过唐祖宣忙碌的身影,我们感受到了一名老人大代表的博大胸怀和一名人民医生的无边大爱!

来源:河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