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甲骨“说文解字”(治学)(图)

发布时间:2019-11-07 00:3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11-05 12版 | 查看:762次

结缘半世纪、潜心继绝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

  本报记者  张  贺

图为宋镇豪在书房工作。本报记者 张 贺摄

  核心阅读

  与甲骨文结缘半个多世纪,宋镇豪大多数时候枯坐冷板凳,却乐在其中。一字字释读、一代代钻研,如今,国家重视、材料丰富、技术先进……甲骨文研究迎来最好的时期。已至古稀,宋镇豪仍在研究中兴趣盎然地“与古人对话”,求索不止、传承不息。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孜孜不倦地深耕甲骨“绝学”,破译文字、廓清古史;他探访国内外收藏单位找寻甲骨,经手的甲骨多达数万片;他领衔著述的11卷本、688万字《商代史》,填补了商代断代史著作的空白,将中国信史拉长千余年;他编纂的《甲骨文合集三编》《甲骨文献集成》等,著录甲骨两万多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也是汉字的鼻祖,传承着中国基因。”一谈起甲骨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有说不完的故事。

  研究甲骨文,拉长中国古史

  “我大学学的是水运专业,可最终研究起了甲骨文。”宋镇豪从小倾心古典文化,1966年,他无意间找到一本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带着好奇读下去,宋镇豪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天地的大门。此后10年,这本书他读了无数遍,就连书中提到的其他甲骨文著作,他也尽可能地找来研读。

  为了打好基础,宋镇豪把《甲骨文编》《说文解字》等著作抄了一遍,把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点读了一通,还与苏州工艺雕刻厂的工匠一起试验用青铜刀在龟甲牛骨上契刻甲骨文。“我在甲骨文里体验到了美妙的乐趣,每认识一个新字、每读懂一段文字背后的历史,那种喜悦和兴奋令人难忘。”

  1978年,宋镇豪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甲骨学家胡厚宣,走上了甲骨古文字与古史研究之路。“胡厚宣先生强调做学问必须最大限度地搜集材料,要用历史学家的眼光看待考古发现,把文献和考古结合起来。”宋镇豪说。

  百余年来,人们发现的甲骨总数在15万片以上,但著录公开的不到6万片,还有大量甲骨沉睡在收藏单位。“把所有甲骨文整理、著录、出版,这是甲骨文研究的基础。”为此,宋镇豪先后主编整理出版了《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殷墟甲骨拾遗》等10多种著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基础研究材料。

  关于商代的历史,在甲骨文发现之前,只有《史记·殷本纪》有所记载。1999年至2015年,宋镇豪主持完成《商代史》著述工作,将中国信史从公元前841年又上推了1000多年,填补了商断代史著作的空白。

  《商代史》项目结束时,宋镇豪的头发掉了一大半。“没有甲骨文的研究整理,就不可能完成《商代史》。”宋镇豪说:“研究甲骨文,实际上要研究甲骨文背后的人与事,研究背后的历史,以拉长中国的古史。”

  与古人对话,另有一种乐趣

  目前,宋镇豪正承担山东博物馆的10500片甲骨的整理、释读工作。5年来,他一日不辍地工作着。早上7点,泡杯茶,宋镇豪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除了吃饭和散步,伏案直到深夜。古稀之年还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不累吗?宋镇豪觉得,“与古人对话,另有一种乐趣。”

  这批甲骨于抗战时期被埋在齐鲁大学里,保存状态不甚理想,有的已经破碎,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所刻文字更是小如豆粒,需要拿着放大镜才能看清。如今可以借助电脑放大图片,辨识难度低了不少。

  今年整理完这批甲骨文后,宋镇豪将投入天津博物馆的1780余片甲骨的整理工作中。这批甲骨骨片大、文字多,极为精美,史料价值巨大。但前人在拓印和黏合的时候,采用的材料中含有胶质,因此甲骨生虫被蛀,上面有的文字已经模糊甚至消失。“要把胶质洗掉,破碎的要重新黏合,还纠正了以前粘错位的甲骨。”宋镇豪说:“保护甲骨文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赶在文字消失前,把历史信息尽可能地保存下来。”此外,通过三维照相技术把甲骨文信息数字化,也为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上了一道保险。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还有约3000个尚未破解。宋镇豪觉得,“没破解的大部分是人名、地名和族名,已经没有了相对应的汉字,释读难度极大。甲骨文也有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改善甲骨文的保存条件上。”

  120年来,无数中外学者倾注心力于3000多年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使甲骨文和甲骨学从鲜有问津的“绝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现在是甲骨文研究最好的时期,国家重视、社会安定、材料丰富、技术先进,我们要利用这些条件把前人没完成的工作做好。”宋镇豪说。

  议出台特殊学科学术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面临家底不清、人才断层等问题的挑战。“以前统计出土的甲骨约有15万片,据我观察,实际数量比记录的多,至少有16万片。建议从国家层面启动全国甲骨藏品单位的家底清理,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宋镇豪说。

  甲骨文和甲骨学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但目前我国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不超过100人,其中专门研究的“十个手指就能数过来”。并且,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甲骨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转行,能够对口从事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宋镇豪说:“队伍不够壮大、年轻人难以安心做学问的问题,急需解决。”

  在目前的学术考核体系下,学者要放很大精力在发表论文上。而甲骨文研究需要长期“坐冷板凳”。“胡厚宣先生自从开始编著《甲骨文合集》,26年没出过其他一本书。放到现在,他的年终考核肯定不合格。”宋镇豪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针对甲骨文这样的特殊学科的学术评价体系。

  “甲骨文的知识在甲骨文之外。”宋镇豪说,从事甲骨学研究,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古文字功底,更要懂得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训诂学,甚至人口学、地理学等知识,这样的人才培养起来要很长时间。

  本版制图:汪哲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