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26 07:37 | 来源:河北文明网 2010-03-22 08:42:00 | 查看:3182次
面对雪地里挣扎的残疾人,面对生命垂危的弃婴,出于最本能的善心和怜悯,任县辛店镇象郭庄村村民刘雪洲向他们伸出了关爱之手。十来年里,他细心照顾残疾“弟弟”,用心养育弃婴“儿子”,演绎了一段没有血缘的深厚亲情。
3月16日上午,笔者来到任县辛店镇象郭庄村的刘雪洲家时,他刚吃了早饭,10岁的小儿子背起书包上学去了。他与“弟弟”老魏忙着收拾家中开的小超市。
“俺大儿子、俩女儿都已成家,弟弟老魏和小儿子跟我们本不是一家人,但跟一家人一样亲!”说这话时,刘雪洲一脸慈祥。
路边捡来聋哑人弟弟,细心照顾14年
戴一顶红色线帽,穿一件灰色羽绒服,走路有点儿踮脚却也利索。眼前的老魏,就是14年前曾在雪地里靠手挪行的那个聋哑人。
1996年9月,在离村半公里的公路上,刘雪洲意外发现下肢瘫痪、靠手挪行的一中年男子。问他叫什么、家在哪里。那人眼睛发呆、面无表情,“他是个聋哑人。”
见他可怜,自己事忙,刘雪洲叮嘱母亲每天送饭给他吃。大年三十晚上,雪下得很大。亲自去送饭的刘雪洲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那名残疾人坐在雪地里,衣着单薄,浑身颤抖。
夜幕降临,天越来越冷,再不救说不准儿会冻死。刘雪洲把这名中年男子背回了家,烧了一大锅热水,给他洗干净身子,换上了新棉衣。
转眼春节过去了。刘雪洲忙着为他找家,在县电视台播出了认领广告,还到周围邻村四处打听。结果让他失望。有知情者说:“这个残疾人好像是一辆山东的大货车把他扔在路边的。”
收下他吧,家中上有老娘,下有三个儿女,经济上又不宽裕,哪儿养得起呀。如果不管,他又会遭遇更多的不幸。当时刘雪洲儿子已16岁,怕他以后有顾虑,刘雪洲特意和他商量,善良的孩子一口同意。从此,刘雪洲多了个“弟弟”,并起名“老魏”。
经过一段时间,老魏身体有些恢复,苍白的脸上有了红晕,每每看到家人总是笑着抱拳以示谢恩。第二年秋天,在家人的细心照顾下,老魏竟能站起来了。开始刘雪洲扶着他一步步走,没多久他便能自己走路了。这让一家人惊喜。老魏还努力地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大家情感不断累积,变得难以割舍。
2003年冬天,老魏不幸走失了。想到老魏在外有可能冻着饿着,一家人急坏了。大家找遍了村里村外和十里八乡,没有一点音讯。刘雪洲又在县电视台播了寻人启事。几天后,巨鹿一位农民打来电话,刘雪洲匆忙前去认亲。一进门,一个月未见的弟弟便认出了他,一把将他抱住。哥俩相拥而泣。自此老魏和这一家人再也没有分开。
为救被弃病婴,花光家中积蓄
2000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刘雪洲捡到一个生命垂危的弃婴。看到这个只有轻微呼吸的苦命孩子,他心里一阵疼惜,抱着孩子进了乡卫生院。医生的话让他大吃一惊:“先后有5个人抱着这个孩子来看病,因是肠套叠,小肠基本坏死,做手术即使能保命也得落下残疾,所以又都把他抛弃了。”“只要孩子还有一口气,俺就不会放弃。”刘雪洲和妻子抱着一线希望来到邢台一医院,给孩子先后做了两次手术。为筹两万元手术费,他把小麦、玉米全卖了,还花光了家中的多年积蓄。可术后孩子病情仍未好转。
家中俩女儿没人管,10亩地也荒了,整整五个月,夫妻俩不辞辛苦,找了一家又一家医院。也许是用过的药物起了作用,也许是夫妻俩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弃婴的病情竟渐渐地有了好转,从此,夫妇俩又多了个小儿子。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孩子一天天长大,未落下残疾。在班主任和同学的眼里,他学习勤奋,乐于助人,是一个好学生。
没有血缘的一家人,演绎最真的亲情
如今,刘雪洲家盖起了二层小楼,临街一楼开了个小超市。刘雪洲与老魏在地里春种秋收,妻子把超市经营得红红火火,一家人的日子日益富足、舒适。
小儿子活泼可爱,每次放学回家,一口一个爹一个娘。每次做了好吃的先让奶奶和爹娘吃。母亲节时,还不忘给娘洗脚。担心孩子接受不了,至今刘雪洲仍未告诉他真实的身世。
老魏如今已40多岁,善良的一家人对他都高看一眼。两年前盖了新房,家人还专门给老魏留了个单间。笔者在他的房间看到,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是席梦思、鸭绒被,衣柜里衣服棉单都有。
刘雪洲和妻子的所作所为,也影响了他的儿女们,他儿子刘迎力告诉笔者:“俺爹娘已过天命之年,俺以后会把爱心棒接过来,把老魏叔照料好,把弟弟培养成人。”
年已54岁的刘雪洲,每每说起这幸福的一家,便常常念叨那句“好心有好报”的老话。他告诉笔者,6岁时,爹不幸去世,娘把他抚养长大。家里穷时,都是朋友和邻居伸手帮一把。现在我有能力,理应帮助别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公平和谐。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