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15 21:1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15日 01 版 | 查看:694次
扫一扫 看视频
10月1日上午,36岁的李莹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阅兵式直播。那一刻,她无比激动地见证了自己参与研制的“作品”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
“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当天,我指着天空中飞过的空警500预警机告诉儿子,这就是妈妈每天的工作任务,预警机雷达上有妈妈焊的焊点!”李莹说,从天安门前经过的国防装备的“心脏”部件,不少都由她焊接完成。
李莹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的电子设备装接工,跟电焊笔打了18年交道。她的手工焊接技术精湛,曾负责焊接雷达、预警机等国防装备的零部件,且胜任许多关键和精细部件的焊接工作,被同事称为“焊接绣娘”。
2001年,18岁的李莹进入三十八所制造部电焊车间实习,一年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留在所里。
李莹刚工作时,她所在车间进口了一台SMT表贴机。她看不懂操作说明书上的外语,就请技术人员先大概翻译一遍,然后自己摸索操作过程,遇到“卡壳”的专业词汇时再翻看字典。
李莹还记得,她第一次独立焊接一个部件,整整花了一周时间。由于欠缺经验,焊接不够美观,组长看过以后,要求李莹拆掉重来。
那一刻,李莹很沮丧。她又花了3天时间,加班加点重新布线。
“原来,把线布完还不够,走线的合理性和美观度也很重要。”从那以后,李莹每次工作前,都提前画好导线路径、确认无误再进行操作。
“白天在操作台反复练习,下班后用空闲设备试验,晚上回去再回忆、复盘操作要点,就这样一天天摸索。”一年后,李莹成为全厂第一个可以独立、熟练完成这项操作的技术工人。
李莹工作时,戴上防静电腕带,用吸盘轻轻吸起带有240个引脚、比一元硬币略大的四方芯片,将引脚与焊盘对齐后,先用烙铁头固定住芯片的四个角,再烧蚀锡线,将烙铁头在四排引脚上匀速划过。整套动作一气呵成,1分30秒后,芯片被稳稳地“粘”在电路板上。
李莹焊接的QFP封装器件,堪称雷达的“神经中枢”,是确保装备性能的关键。但这些器件引脚多、间距小,焊接时极易产生桥联隐患。一名普通焊接工人焊接完一块QFP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李莹仅需1分30秒,她焊接的精确度甚至超过机器焊接。
工作中,李莹是个“心大”的姑娘。她遇事淡定,就算参加比赛也一样。
2015年,李莹参加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IPC)国际手工焊接大赛选拔赛,从片区赛到国赛再到世赛,每轮比赛的第一名才能晋级下一轮。
“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比赛难度大,考验工作效率和工作习惯,对细节要求高。”李莹回忆,在华东区域选拔赛中,她就遇到了难题。
比赛在开放的会场中进行,有很多干扰性因素:选手要在一小时内装焊一个印制板,但前面有摄像机录像,背后则有裁判注视着他们的操作。
“工具在桌面的摆放方式、放电烙铁的方式、焊接次数等都有严格规范,一些小动作和坏习惯都会被扣分。”李莹克服了前几分钟的不适应感,很快进入状态,轻松夺冠。
李莹的师傅和同事说,李莹只要坐在操作台前,总能迅速全身心投入工作,她表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和钻研劲头。
在全国比赛夺冠后,李莹终于感觉到紧张:“这次要代表国家出战,不仅仅是代表所里和个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所里专门为李莹制订了详尽的培训计划,她“闷”在所里进行了一个月的集训。2016年3月,李莹来到美国,和十几个国家的选手同场竞技。
比赛时,选手要现场抽取焊接工具,李莹抽到了一个陌生品牌的电烙铁。抽签后,她就立马去电子展会上学该品牌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又匆忙赶回赛场,观看其他选手比赛。
“比赛时,我一直想着,一秒钟都不能耽误,只考虑效率、细节,效率、细节……”最终,李莹提前5分钟结束了比赛。“心思全部扑在电路板上。摄影师围着我拍了很多照片,我师傅很着急,怕摄影师干扰到我,但我当时一点感觉都没有。”
最终,李莹夺得世界亚军,她想,终于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为国争光了!
“刚入行时,配件装焊方式较简单,技艺偏粗放;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元件装焊方式趋向精细,要不断学习每项新技术和工艺参数,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日复一日的练习、上亿次的点焊,成就了李莹“大神级”的焊接技术。
李莹还注重技艺传承,在所里培养年轻的好苗子。
“平时,我不光教会他们技艺,还要教给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这一行,态度比能力重要。”现在,李莹的3个徒弟都成长为团队负责人。“工作时,一坐就是一整天,每天和印制板、图纸和芯片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焊接点打交道,能坚持下来的年轻人都要忍受孤独、克服困难。”
“虽然工作很累,但每次焊接芯片时,我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只要质量和速度较上一次有提升,我都特别兴奋。”李莹感慨,工作中,能参与国防利器部件的焊接工作,在“方寸”间和每一个零部件“较劲”,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一种荣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校媒记者 陈寒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