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08 22:00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8日 08版 | 查看:727次
【追思】
61年前的10月1日,他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为国庆献礼,而在这个国庆,他离开了我们。据北航校方发布的讣告,10月1日0时12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科创始人之一文传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101岁。文传源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于10月7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
为祖国创造“两个第一”
文传源1918年6月22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新桥乡贯底。1943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8年年底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人民空军训练部任机械参谋。1951年7月在华北大学工学院任讲师、副教授。1952年调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7年,文传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祖国研制无人机。面对“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困难,文传源和师生们开始草拟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1958年6月29日,北航成立无人机研制指挥部,开启科研攻关,目标是当年“十一”之前要上天。
无人机有自动着陆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十二个大系统有待研制。文传源先定下计划完成时间,带领大伙儿通过倒排计划、顺排措施,采用重叠、交叉、穿插研制管理方案等多种手段,步步推进。繁重的任务使文传源的体重从53公斤迅速下降到44公斤。大干三百天、数百次测试之后,飞机可靠性终于有了保障。
1958年“十一”当天,“北京五号”无线电引导着陆正式试飞基本成功,文传源带领着北航师生实现了向国庆献礼的心愿。
1975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研制歼-6飞行模拟机,成立了歼-6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组,文传源勇挑重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他协调全国40余个协作单位,经过八年攻坚克难,完成了飞行模拟机研制,该项目填补了我国飞行模拟机的空白,为我国飞行模拟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关爱学生传道有方
文传源曾回忆,他在1936年分别考上了湖南长沙第一高级中学和第一师范,由于家境不好,借了同学的钱凑齐学费,先进入第一中学学习了两星期。但是家里并没有寄钱来,无法还钱,只好转到不用交学费和食宿费的第一师范。“当时我想考大学,但是第一师范毕业后必须去工作两年,分散精力,担心以后没有办法考大学,我当时急得晕了过去。”他不愿看到同样的艰难重演,想尽他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学习优秀的孩子。
1998年,文传源和其他获奖者及校友一起,捐出了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全部奖金,设立“驭远奖学金”共5万元;2014年10月,他再次为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发展基金捐赠10万元,用于学生的奖助学金。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文传源颁发了北航“立德树人”最高荣誉——“立德树人成就奖”。在颁奖典礼现场,他曾谈及对好老师的理解,“勤思考”“重引导”是好教师必备的特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要深入地思考问题,遇到难题必须跟实际结合弄透。在引导学生方面则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文传源说,“不同的意见要敢于辩论,敢于分析研究,敢于得出结论。甚至为此你可以打板凳,争得面红耳赤。”
渴求真知不服老
文传源是北航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科的带头人。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8年退休后,文传源通过返聘继续投身科研、培养学生,直至2003年。
离开教学岗位,但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好奇从未离开这位老人。离休后,文传源通过刻苦钻研,基本建成了仿真学科的“相似理论”体系,并延续了对综合系统论的研究,基本建立了“综合系统论”理论体系。90多岁高龄时,他仍在搜集对自然科学有独特见解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资料,想阐述他们的思想,写一部专著。
“我现在力气太小了,年纪太大了,大家都比我年轻,未来靠你们了。不过,我不服气,我也不服老!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奋斗!”在2018年“北京五号”试飞成功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文传源已是百岁高龄,但这番话的豪情仍不减壮年。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百岁文传源先生的传奇必将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续奋斗。
(本报记者 刘博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