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02 12:52 | 来源:人民网 2019年10月01日13:15 | 查看:832次
说起社保,从河北来北京照看小孙子的刘大爷笑了:“我有退休金,吃喝不愁,很知足。”提及不久前在北京做手术的经历,刘大爷更是竖起大拇指,“国家政策好,医保直接就报销,很方便。”
记者见到82岁的王阿姨时,她正在社区里的踏步机上锻炼,“我们有社保,生活就有保障,心里很踏实”,王阿姨底气满满。
实际上,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7亿人、2亿人、2.45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亿。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1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算上中国就达到61%。”中国将全球社会保障覆盖率拉升了11个百分点。
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
巴拿马时间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2014——2016)授予中国政府,时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代表中国政府接受这一奖项。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一份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保障成为基本制度安排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提出了保障劳动群众基本权利、增进社会福利的主张,并逐步在城镇建立了企业劳动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和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农村建立了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其中明确规定“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仅仅一年多后,1951年2月26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这是一部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深度参与拟定的文件。曾参与条例制定修改工作的郝雨后来回忆说,当时毛主席指示搞,周总理责成办,刘少奇亲自抓,时任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具体干。
1951年3月26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全文刊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草案》
在该条例征求意见阶段,有上海纺织女工听到工作组宣读后,不禁泪流满面,“不是我有不同意见 , 是实在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好事。”“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成为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朴素的认识。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尽管受当时条件所限,保障能力、水平比较低,依然建立了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对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给予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扶助制度。在“村提留”“乡统筹”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互助自养实现低层次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转诊体系,成为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城镇职工单位保障为主要特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多种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的劳动制度的试行,亟需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1984年,沿海发达地区开始推进合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固定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提出对传统公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此后,我国相继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现代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2011年,《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走上法治化轨道。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来源:新华社
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性安排,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两大支撑: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保障覆盖加速跑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为社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679亿元,1978年GDP增加到3679亿元,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GDP比1952年增长174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注:五项社会保险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数据来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开数据整理
不妨看一组数据:2012年至2017年,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分别为2.85万亿元、3.29万亿元、3.98万亿元、4.60万亿元、5.36万亿元和6.64万亿元,2018年达7.77万亿元。每年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
2005年至2019年,国家已连续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16年以来连续4年同步安排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今年预计有1.18亿退休人员受益,这个数字接近日本人口的总数。“持续15年不间断,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充分显示政府惠民的承诺不是摆在口头上,而且是实实在在做到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社会部主任白天亮说。
“因为有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中国政府能够如愿采取有力且有效的社保行动。”郑功成说。
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我国社保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金保工程”建设, “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实施,有力推动了社保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老百姓办社保容易了,社保体系建设加速扩展。
广东“粤省事”微信小程序页面
80岁的志开老人,3年前从江门移居杭州,每年都需要回江门办理养老资格年审。如今,随着广东“粤省事”民生服务小程序上线,老人家轻点手机,就可以在千里之外领取养老金了。截至今年8月13日,“粤省事”累计实名用户达1502万,平均每7个广东人中就有一个在使用。
早在2015年10月,威海市就搭建了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并依托这一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彻底打破层级、区划和时空限制的数字社保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创建“5A政务服务模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实现了业务“就近办理”“全市通办”。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子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算了一笔账 :“2018年,全市减少群众跑腿5697万公里。换算成时间成本,可节省办事用时821万小时,相当于一家千人企业三年半的工作用时。”
社区里有社保自助一体机,微信平台开通在线社保缴费,支付宝与社保卡打通,看病挂号不起早、缴费不排队、检查结果手机看……一项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服务新模式,让社保离老百姓越来越近。
1999年12月,全国第一张社保卡在上海首发。至今年8月,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2.93亿人,覆盖92%以上人口,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电子社保卡申领累计超过4000万张。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通知安排,2019年底,所有地市将实现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社保卡签发应用,不低于10%的持卡人(至少1亿人)领取电子社保卡。2020年,不低于25%的持卡人将领取电子社保卡,完成地方模式向全国社保卡服务平台统一支付结算模式的切换。
“电子社保卡把社保卡装在手机里,实现了社保卡线上线下融合,全国一卡通用,真正做到了群众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翟燕立一语中的。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首页
不仅如此。今年9月15日,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首期开通8类18项全国性统一服务,参保人员不仅可“刷脸”完成社保待遇资格认证,还能估算未来能领取多少养老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正在成为现实。
经济实力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覆盖大面积扩展的助推器,也成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加速器。
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保之路,让亿万人分享发展成果
70年前,35岁的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曾经夜以继日地翻译有关苏联劳动保险的文献,这不仅是时任劳动部长、她的丈夫李立三所急需的,也是当时四万万中国人民所急需的。苏联的经验为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大量借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学者和官员走出国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研考察,写出大量研究报告,还把外国学者和国际组织“请进来”,共同为社会保障改革献计献策。
然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世界独一无二,怎样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的道路,只能靠我们自己。
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强有力地覆盖最广大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
截至2018年底,由政府出资,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费,已使4936万人受益。仅2018年,全国各地财政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费就达到28.3亿元。
如郑功成所言,政府动用公共投入为职工之外的居民提供普享的基础养老金,并补贴低收入困难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才能快速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实现老年人人人享有养老金的目标;政府为职工之外的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医疗保险筹资规模三分之二以上的财政补贴,才能使全民医保的目标快速变成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三次印发关于棚改的专门文件。 来源:央视网
自2008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建成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数千万贫困农民告别破旧的泥草房、土坯房,住上了基本安全房。
让百姓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着鲜明特色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社保覆盖面,兜牢了民生底线,让亿万民众能够更加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而面对经济高速增长,农民工数量规模激增,新经济新业态迸发,劳动力全国范围流动,人口老龄化加速等问题,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从未停止,迎难而上的改革还在持续深化,朝着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方向砥砺前行。
2014年,《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印发,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将传统的退休制送进历史,终结了养老金“双轨制”。
2016年,《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出台,全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看病报销再也不分城里人、乡下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正式启动,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
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组建,统一管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全国性医保整合迈出历史性一步。
同年,《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印发,迈出全国统筹的关键一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与此同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今年9月20日,五部委发布通知,加快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落地步伐,未来15个月,纳入划转范围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将基本完成国资划转社保工作……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5年里,国家颁布有关就业政策文件近40个、养老保险政策文件8个、医疗保险政策文件7个、失业保险政策文件5个、工伤保险政策文件6个、生育保险政策文件2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文件3个、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政策文件10个,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完善。
正是通过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提升幅度最多的国家。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
尽管现行制度安排还存在着内在缺陷与不足,人们对社保还有种种的担忧,养老金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但多年从事社保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仍信心满怀:“只要共产党执政,他承诺的养老问题,不可能不干。”
这样的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来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生动实践,更来自中国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
托底社会发展,托举民生幸福。我们有信心,继续为世界探索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胡洪林、高春梅、王杨、陈原原、徐铭远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