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3 21:5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6月28日 | 查看:713次
人物故事:
王启荣,原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烈士陵园园长。
38年来,他以常人难以理解的执着和毅力,默默地守护着陵园的一草一木,并先后帮助10名烈士找到了家人。守护陵园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他仍将以战友的身份继续守护烈士英灵,向前来祭拜的人们讲述烈士们为国捐躯、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近年来,王启荣先后获评广西全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全区民政系统优抚事业单位先进个人、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2016年被百色市文明委评为“百色市第二届道德模范”;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2018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只因一句承诺坚守边境陵园38载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烈士陵园座落在那坡县城北面的螃蟹山上,尽管连日的阴雨天气,使得上山的道路湿滑难行,2018年6月10日清晨,60岁的王启荣仍然像往常一样,早早地爬上登山石阶。从山脚的陵 园大门到山顶的烈士陵园,有377级石阶,并且伴有斜坡路,一般人步行仅需要20分钟,而王启荣因为年纪大加上腿部残疾,要走上近1个小时,每天走两个来回。这条守陵路,王启荣整整走了38年。
与城市的繁华喧嚣相比, 苍松翠柏间,山顶上的烈士陵园显得格外寂静。王启荣先是向安葬在此的952名烈士敬酒、默哀,然后默默擦拭墓碑、打扫落叶。2017年5月,王启荣已经从那坡烈士陵园园长的岗位上退休,但他还是忍不住每天到烈士陵园走走,他说:“这么些年过来,我依然舍是不得自己的战友,这么多年来,我习惯了走一直走过的路,如果一天不来陵园走一圈,心里总觉得少了什么。” 望着眼前的一座座墓碑,他的思绪不禁回到了39年前。
“战友间许下的承诺,让我心甘情愿为他们守陵”
时光流转,故事依然动人,39年前那场战争依然历历在目。1979年2月,一场对越自卫还击战在祖国南疆打响,王启荣以民兵身份参加了那场战斗。在战争前线,王启荣被炸弹炸伤了右腿。在艰苦日子里,一名战友不离不弃地照顾他。战场上,大家深知战争的残酷,于是在战壕里兄弟们之间相互立下誓言:“我们往前冲,肯定有人要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写封信,如果哪天我牺牲了,你看到我写的这封 信,就知道我的家乡在哪里。”那名战友在战斗中倒在了王启荣面前,这成了两人之间最后的对话,而对战友的承诺也成为了王启荣此生最重要的任务。
1980年10月,王启荣因伤退役了,但战友牺牲的一幕让他始终难以忘怀。“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边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友间许下的承诺,让我心甘情愿为他们守陵。”怀着对战友的眷眷之情,王启荣不顾家人反对主动担负起管护烈士陵园的重担。
“要让牺牲的战友有个安息之地”
松柏静谧,誓言无声,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当时的烈士陵园,还没有现在这样好的基础设施,山上的茅草有一尺多高。”王启荣说,陵园始建的时候,山上不通水电,到处杂草丛生,杂乱无章,新 修葺的952座烈士墓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眼前的困境给他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考验。为了让烈士们安眠的地方看起来体面、干净,每天早上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拖着受伤的腿到山下附近的涝水河提水上山, 认真清洗、擦拭每一座烈士墓碑,再把周围的杂草拔掉,清运走所有的垃圾,平整土地,种植树苗。“白天工作忙碌劳累还觉得很充实,难熬的是晚上。”王启荣说,因为不通电,晚上陵园里黑灯瞎火伸 手不见五指,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的只有动物与昆虫的鸣叫声。
守陵的日子,单调而枯燥,每天在陵园里打扫卫生、拭擦墓碑、清除杂草,抬头看到的是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低头则是一座座烈士墓碑,当初跟王启荣一起工作的守陵员都先后调走了。1986年10月 , 王启荣也曾被调到自治区民政厅工作,可他牵挂着陵园的一切,工作不到3年,就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了那坡县烈士陵园。在王启荣心里,他把烈士陵园当成了另一个“家”,已经离不开了。为了美化 陵园园区环境,王启荣先后组织人力对烈士陵园进行绿化美化,他亲自平地修路、除草铺砖、栽花种树,亲手铺下近万块石砖,种下7000多棵松柏、木棉,让陵园内外环境焕然一新。“这些烈士都是我的战友,他们生前鞠躬尽瘁,牺牲后就应该有个安息之地。”王启荣表示,正是这种对战友的情怀,支撑着他38年孤身坚守陵园。
“每帮一位烈士找到亲人,我心里的担子就轻了一分”
多年守在陵园的王启荣有个习惯,每年的清明节和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前夕,他都会精心准备祭品单独为每一位烈士祭扫,点燃一盏蜡烛,烧上一柱香,添上一把土,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王启荣说:“远方烈属的嘱托,就是亲人的嘱托,有一些烈属们不能来到这里,我应该代替他们去扫墓”。逢年过节他也会特别留意烈士墓碑前的祭扫痕迹,一旦发现烈士墓碑前常年无人祭扫,就会千方百计地 帮助烈士寻找亲人。“他们是为战争牺牲死的,忠骨长埋异地他乡,家人却没有他们的音讯,想起来就让人心酸。”他只要得到一点线索,就想方设法去求证。江西铜鼓籍烈士谢国桥只有姓名被刻在墓碑 上,其他资料信息早已丢失。谢国桥的母亲冯月娥在她唯一的儿子19岁入伍20岁牺牲之后的37年里,一直不知道儿子葬在哪里,只能在老家为儿子立下衣冠冢寄托哀思。在王启荣、江西志愿者等多方帮助 和爱心接力下,2016年8月,这位83岁的老母亲从江西老家一路辗转来到那坡烈士陵园,终于在耄耋之年圆了与儿子团聚的心愿。老母亲眼泪纵横、悲痛不已:“儿子啊,妈妈终于找到你了……”此情此 景,让王启荣的内心深受震动,“每帮一位烈士找到亲人,我心里的担子就轻了一分。”王启荣说。
38年来,王启荣先后帮助9名烈士找到了亲人,结束了那坡烈士陵园部分烈士家属“失联”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出360多位烈士的生平经历、所在部队、参加战役等 历史资料供后人缅怀。为了方便工作,他还专门在烈士陈列馆建立了一套查询系统,对于在那坡烈士陵园里安葬的952名烈士,只要说出名字,王启荣就能准确地指出烈士的墓碑的具体位置,许多烈士家属 称赞其为烈士陵园的活“百科全书”。“王园长三十几载如一日守护烈士陵园,陪伴忠魂,作为烈士家属,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烈士陵园的留言薄上,烈士牛永红的妹妹牛福荣写下了这段发自肺腑的感激话语。
“英雄走了,但他们的光荣事迹应该被铭记”
几经修葺,如今的那坡烈士陵园巍峨壮观、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景色迷人,昔日满目疮痍的荒野变成了一座英雄公园,成为了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王启荣在看 守陵园的同时,还自觉为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英雄走了,但他们的光荣事迹应该被铭记。”王启荣说,他感觉自己从事的不仅仅是一项单纯意义上的守陵工作,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 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栉风沐雨,寒来暑往,38年里,王启荣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这些曾血战沙场而今默默无闻的战友。
“与战友出生入死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面对漫山的苍松翠柏,王启荣表示,三十几年来,他没有离开过陵园,守护陵园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他仍将以战友的身份继续守护烈士英灵,向前来祭拜的人们讲述烈士们为国捐躯、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
来源: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