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芝:遇车祸不幸离世 家人捐其遗体助4人新生(图)

发布时间:2019-07-13 21:4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6月28日 | 查看:924次

人物故事:

  袁金芝,女,1956年8月出生,建始县茅田乡梦花岭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2019年4月,在江苏南通务工期间因车祸抢救无效脑死亡,她的家人在巨大悲伤中做了一个大爱的决定——捐出她肝脏、肾脏、眼角膜,去帮助别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名普通的母亲,一名普通的农名工,用勤劳善良的品格,用优良的家风,感染了一个大爱的家庭。她和她的家人,用捐献器官这种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感动着乡亲,温暖着整个世界!

  勤俭持家,用单薄之躯改变家庭命运

  袁金芝出生在茅田乡朱家包村一个叫长槽的偏远村庄。从一出生,她似乎就与艰难困苦有着扯不清的关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在家境十分贫困的境遇下,读完了高中二年级,因家里实在没有能力供她读书,她被迫放弃学业。刚走出学堂,她一脚又迈进了一贫如洗的新家,梦花岭村9组老余家。

  贫困的家庭环境,让她养成了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品格。她嫁入余家时,丈夫余传元一家住在两间四处透风的凉架子木板房里,每逢阴雨,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面对如此困难的家庭,袁金芝并没有嫌弃,她安安心心的留下来,与丈夫相濡以沫,为改变贫穷的家庭命运而打拼。她相信只要双手勤劳,老天就不会辜负苦心人。

  早起晚睡,日夜操劳是袁金芝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为了家庭多一些收入,结婚没有几年,丈夫余传元就远去江西挖煤,袁金芝一个人在家操持着十多亩田的农活,还带着两个孩子。她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日上三竿才回家给孩子做饭,喂完孩子还要喂猪、喂牛。忙过这些家务,又匆匆下地。晚上经常打着手电在田间忙活,经常月亮爬上树梢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然后又重复着做饭、喂猪、洗衣。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她有着十分坚毅的性格。在丈夫外出打工,她一人独挑家庭重担的那段守望岁月,她经常忙里偷闲教孩子们唱歌,在极度疲劳时来几句山歌缓解疲劳。“感觉那些年,我们家的日子就是我母亲带着我们爬过来的”,袁金芝大儿子余后伟追忆母亲生前事迹时说,“那么多年,她一个人那么辛苦,她从来没有叫过一句苦,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

  除了不怕苦、不怕累,省吃俭用也是袁金芝最朴实的标签。同组村民田孝权说:“她是一个十分心强的人,十分节俭的人,从来没见过她为自己买过新衣裳”。为了节俭用度,家里喂三头猪,她肯定卖出去两头。仅留的一头年猪,她都是将猪蹄子、猪头肉这些好点的肉卖掉换钱,要么就是跟别人换了五花肉吃。因为舍不得花钱,也舍不得吃肉,淡水土豆片和玉米饭几乎成了她的饮食习惯。逢年过节,别人送她一盒糕点,她一直舍不得吃,即便是放坏了,也要留给孩子。就这样,她靠着省吃俭用,靠着一分一厘的攒钱,供大儿子上完大学,供小儿子高中毕业学到一门技术,家里也盖起了三间大瓦房,逐渐摆脱了贫困的家庭命运。

  和风化雨,用点滴教诲涵养家庭美德

  朴素善良、乐于助人,是袁金芝对孩子们的基本要求,也是这个家最基本的家风家教。

  袁金芝上过高中,在农村来说文化水平很高。丈夫余传元小学未毕业,虽然勤快本分、老实忠厚,但常年在外务工,教育孩子的责任自然落到她的身上。她教育子女,一不靠打,二部靠吼,全凭身体力行示范,平心静气的教育引导。孩子放学回来,别的母亲先督促孩子做作业,她都是先和孩子们聊天,关心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和同学闹不愉快,有没有做坏事。她经常教育后人的三句话,一是要勤奋努力,只有勤奋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走出大山;二是要感恩,要舍得,人生在世不是单打单的一个人,要会和别人打交道,舍得对别人好,别人才舍得对你好;三是要多行善事,多做好事,坏事一点都不能沾,做个好人才对得起良心。有一年过年,因为家穷没有备年货,一家人年三十早上虽然醒了,但都不起来,因为起来不晓得要做什么。她的两个儿子余后伟、余后钊对当时的情景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种贫穷带来的痛楚深入骨髓。突然,邻居过来敲门,送来三十元钱,说借给他们让他们买点年货。袁金芝当时感动得嚎啕大哭。后来,袁金芝经常和家人谈起这件事,告诫全家人,要记得别人的好意,受人滴水之恩就应该涌泉相报。

  袁金芝车祸的噩耗传回村里,很多人都失声痛哭。2019年5月15日,袁金芝的葬礼在老家举行,附近的村民纷纷赶来吊唁。知道他们要回来的消息,乡亲们都自发前来帮忙,各家各户都搬来自家的桌子板凳,擦洗、倒茶、烧水、接待来人。还有很多听说了其事迹的人,赶到了袁金芝的葬礼现场,为她鞠上一躬,表达自己最崇高的敬意。

  梦花岭村支部书记薛月华说:“袁金芝一家向来有良好的家风,袁金芝在世时就是一个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一家人的这种大爱之举,也是袁金芝的心愿。”

  正是这种点点滴滴的影响,和风细雨的教诲,余家人在乡亲们中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大家都评说,这家人太善良,太亲和人。

  热心助人,用细微关怀弘扬文明乡风

  袁金芝生前常说:“人在困难时,需要别人拉一把,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大家就都度过了困难。”

  袁金芝留守在家务农那些年,得到过乡邻的帮助,她也时刻不忘帮助别人。嫁到余家时,她陪嫁的有一台缝纫机,后来她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缝纫技艺。丈夫余传元买的有一部手推剪,也会理发。本来,他们打算靠这点手艺,做点小本生意,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接到过一单生意,做小生意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没有接到生意,不是因为他们人缘不好,反而是他们为人太好,乡亲们到他们家缝个补丁,打个线缝,袁金芝都热心帮忙,没有收过任何一个乡亲任何一分钱。每逢下雨天,来找余传元理发的人也不少,理完发袁金芝也不准丈夫收乡亲们一分钱。

  余后伟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不收钱,不是打算靠这个做点小生意的吗?袁金芝告诉儿子,都是几个沾亲带邻的人,一点儿小事帮个忙,收人家钱不合适。也是因为这种善良,这种乐于助人,让袁金芝成为一个不会聚财的人,也让袁金芝成为老百姓口中的“老好人”。

  家里穷,帮不到别人什么钱财上的忙,那就帮哈劳力。余传元有时候从外务工回家,碰到亲朋好友要帮哈忙,她总是要求丈夫第一个到场。她说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没少得到乡亲们的帮助,现在能帮哈别人,就要去帮一把。

  2019年4月25日,袁金芝遭遇车祸头两天,建始长梁镇的一位并不十分熟悉的老乡找到袁金芝,说家里接儿媳妇儿,想和老乡借点钱。当时袁金芝卡上只有一万多元积蓄,这是多年和丈夫在江苏南通打工攒下的,袁金芝二话没说,给这位老乡借了5000元。袁金芝不幸遭遇车祸后,这位老乡非常不安,他找到袁金芝家人,想通过其他人借点钱先把这笔钱还上。袁金芝家人说,暂时不用还,她借你钱是帮你度过难关,我们不能让你为难,帮助你解决临时困难是她的初衷,我们不能违背她的心愿。

  袁金芝就是这样一个人,遇人有难愿搭手相救的人。她的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行,在她还未出去打工之前就在乡里广为流传。后来,随丈夫外出打工,她依然保持着这种本色。袁金芝务工的江苏南通博览家纺公司为她召开追悼会时,很多恩施老乡自发前来吊唁,他们说这样淳朴善良的老乡走了,他们十分舍不得,无论如何都要前来送她最后一程。

  这些年,我们茅田乡年年抓乡风文明建设,好家风、好乡风、好民风逐步形成。袁金芝就是这种建设好家风、好乡风的新时代典型。她数十年如一日,从不与人争论是非,和睦相邻、乐于助人,教育引导了家人,也弘扬了文明乡风。

  心存大德,用善行大爱永留一世芳名

  2019年4月27日,袁金芝在江苏南通不幸遭遇车祸,被送往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抢救。在医院抢救了60余个小时后,医生告诉袁金芝的家人,袁金芝伤情太重,没有救回的希望了。目前已经脑死亡,符合器官捐献的条件,如果家人们愿意,可以捐出她的的器官去挽救其他人的生命。

  捐还是不捐?他们必须马上做决定。于是,在医院的走廊上,这一家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出人意料的是全家所有人对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异议,他们一致同意捐出母亲的器官。“这么多年了,我懂她的心思,她也会同意的”死者的丈夫老余说。她的家人和医生沟通后,根据袁金枝生前“要做一辈子好人”遗愿,将她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双眼角膜捐给患者,最后造福他人。

  4月30日晚,在通大附院医务人员、器官捐献协调员、南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等人的见证和协调下,器官捐献完成所有手续。5月1日凌晨3时许,带着袁大妈体温的肝脏、肾脏、两只眼角膜顺利取出,医疗专家们用特殊容器小心装好,它们将会用最快速度到达新主人身边——两个肾脏将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给两位患者,肝脏将在南京鼓楼医院移植给一位患者,眼角膜将在通大附院让患者重见光明。

  “深爱我们的母亲走了,她的精神并没有离开我们。母亲的器官还在别人身体里活着,母亲的眼睛为另一个人带来了光明。捐出母亲的器官我们从未后悔,我们都相信母亲也是愿意的,我们的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余厚伟在葬礼上哽咽着说。

  “我不敢相信她就这样去了,她的行为让我觉得这个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我们所有人对袁金芝一家捐献器官的行为非常理解、非常敬佩。”这是梦花岭村微信群中的村民留言,类似这样的留言还有上百条。

  袁金芝走了,留下的不仅仅是捐出的鲜活的器官,还有她和她的家人善行大爱的精神。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大家尊称她为“最美袁大妈”。

  袁大妈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她用自己的不平凡诠释了“好人”的含义,她用平凡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他虽远去,大爱永存!

来源:湖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