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9 20:41 | 来源:封面 2019-06-24 23:36 | 查看:7919次
封面新闻 记者 宋潇 杨涛 摄影报道
——“农村是中国的根基,农业是兴国的保障,农民是圆梦的力量。”前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70年70人”民生组已走遍大半个中国,第7站我们关注农村问题,拜访世纪之交时名气很大的一位学者,他叫李昌平。
他最大的人生标签是“给总理写信的人”,彼时他是湖北一位基层乡党委书记。对“三农”的感情和思考,让他直面问题,不经意间推动了改革。如今的李昌平,依然活跃于“三农”,把自己当作“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个小小齿轮,为二十年来农村的变化高兴。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李昌平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李昌平的微博认证是“三农问题学者”。
国人皆知的问题,是他十九年前提出来的——为什么农民、农村、农业现状没有得到改善?当时,李昌平担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既然没有人说,那自己就来做第一个。他兴冲冲地拿起笔,想写一封信。可写给谁呢?李昌平在心里盘算了几个对象,突然冒出大胆想法: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可以吗?不妨一试。
大胆直白的他,概括了这样一句:“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句话成为上书总理的信中,最犀利的一笔。
李昌平上书总理,引发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改革。”
几年后,农业税取消。2004年后连续5年,中央对三农工作出台一号文件。农民增收步入快车道,农村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越来越留得住乡愁……中国进入到乡村复兴的时期。
李昌平选择用一生和“三农”为伴,如今,他的中国乡建院,在北京、河南、湖北、山东、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村庄,正开展着一场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的村社共同体主体性重建及自主综合发展实验。
1982年,李昌平在荆州农机校毕业照.(右二为李昌平 受访者供图)
对农村富有感情 做“清醒的反思者”
时间回到2000年,世纪之交。中国的农产品供应,一改过去长期短缺的状态,尤其是1996年农业大丰收,农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农村还要收税,且税收还不低。包括人头税、屠宰税、土地税在内的各种名目的税种,让真正落到农民手中的钱并不多。
李昌平担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当年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传统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民的正常生活。他在观察和思考:上世纪80年代种30亩地、养30头猪,就可以是万元户,一个七口之家,可能要比城市居民生活得更好,可现在呢?家里养30头猪、种30亩地,一年收入几万元,也许连三口之家都难以养活。他有点痛心,湖北监利一度成为“农民真穷”的典型。深感农民的压力,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一些事情,哪怕是缓解燃眉之急。
2002年,李昌平参观访问凤阳小岗村,和当地村民在一起。(右一 图片由本人提供)
给总理写信 引发暴风骤雨改革
“总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这是李昌平在《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中开头的一句,说的是他的心里话,也是深藏多年的实话。
他洋洋洒洒、直抒胸臆,将后续内容写成将近4000多字的长信,寄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手中。
在信中,李昌平直纾他在基层了解到的三农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出名的是这样一句犀利的概括:“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000年3月22日,国家信访局《群众反映》第28期摘登了他的信,3月27日,朱镕基总理指示农业部派人调查,5月4日,又在农业部的暗访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6月,湖北省委书记、省长到监利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
同样是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要调整现行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200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2005年,李昌平在日本和当地农民合影。作为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用一生时间寻找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办法。
负担大大减轻 三农迎来新时代
记者面对面采访李昌平时,他仍然说到:“我不是什么三农专家,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说实话。”
写信之后的李昌平,人生的轨迹改变已改变了许多,但李昌平有一个大胆的判断,中国应该进入到了一个乡村复兴的时期了。
几年后的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千年税赋一朝免,农村变得更生机勃勃。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都聚焦三农工作,各种利好改革,使农民增收步入快车道,农村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强调农村是中国的根基,农业是兴国的保障,农民是圆梦的力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看到这些变化,李昌平说自己很欣慰,涉农改革一直在推进,特别是农民的负担已大大减轻。
中央电视台在十八洞村采访李昌平(左一 图片由本人提供)
找块“试验田” 打造成“宜居村庄示范地”
记者驱车缓缓行驶在河南信阳的乡村小道,道路两旁满眼嫩绿芽苗,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去的地方叫郝堂村,是李昌平的“试验田”。一湾碧水上,荷叶浮动,低矮的老房、整洁的乡间小道,这里曾经是豫南山区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地”。
2019年5月,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在这里,李昌平继续和农民打交道,探求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和同事孙君等人,为郝堂村设计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图纸,走政府引导、专家参与、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路子,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态势,挖掘农业农村的文化体验和价值体现,农民将生产要素抵押流转,就可以获得发展经济和生产的资金。这就是目前李昌平试验的“内置金融”设想。
不到几年,郝堂村就从贫困村跻身全国第一批美丽乡村,村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试验田”的“发动机”叫中国乡建院,坐落在村里一块池塘的下方,古色古香的建筑设计,和周围的小桥流水人家相映成趣。
56岁的李昌平手提水壶,端着茶杯,微笑着迎接来访的记者。人生旅程中该有的荣耀与坎坷,精彩与挫折,他都经历过。他说,自己见证了农村从凋敝走向复兴,再到如今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过程中,郝堂村的实验是比较成功亮眼的一个,离不开当地政府、农民以及“内置金融”合作社的共同努力。
毕生投身三农 “做乡村振兴的一个小齿轮”
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是他引以为傲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段往事,但乡村建设,他也同样搞得风生水起。他一度离开农业、农村、农民的“圈子”,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更让李昌平坚定,他所做所想,符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李昌平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我还是想做三农相关的事情,当‘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个小小齿轮。”李昌平始终都想把三农问题给研究透彻,也一直身体力行,做着相关的事情。而村社内置金融,就是他思考了很多年的“一条出路”。对这个模式,他一直深信不疑。
他说:“组织无效和金融无效,是目前农村发展的两大瓶颈,只有通过金融才能够最有效把农民组织起来。”要给农民贷款,前提不仅是要为农民服务,更需要取得农民的信任。李昌平觉得,农村的组织经营、产权保护、金融服务体系等,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制度完善。
李昌平坦言自己已经不再过分关注物质层面的事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跟其他人比较起来,或许只是在生活阅历和经验上更丰富而已,“不去追求太多东西”,自己就轻松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