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为何让人着迷 ——我写《这里是延安》(2图)

发布时间:2019-06-29 12:31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9日 12版 | 查看:1141次



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五日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毛泽东照片 资料图片

1939年9月29日,延安《新中华报》刊登消息《中外朋友欢聚一堂 本市特开欢迎晚会》 资料图片

  【著书者说】

  这张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英姿勃发的著名照片,刊发于1937年1月25日美国《生活》杂志。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也是第一个在陕北红色根据地采访的外国记者。

  我对这张照片的关注,缘于几年前中央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局在延安举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专题展览。实际上,这张照片最早刊登于1936年11月14日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生活》杂志第一次集中且大篇幅刊发了中共领袖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珍贵照片,刊登了斯诺介绍红军长征情况的文章,因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查阅了相关著作和历史材料,我才知道,斯诺当年能够来到陕北保安,非常不容易。

延安敞开大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国民党当局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严密封锁,设立重重关卡禁止中外记者进入边区,同时又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肆意污蔑、造谣。为打破日寇和国民党当局的舆论封锁,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通过在上海的宋庆龄主动邀请外国记者来陕北采访,宋庆龄便通知了她熟悉的美国进步记者斯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各方面精心安排下,斯诺于1936年7月13日辗转到达中共中央驻地陕北保安。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把陕北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形象传递给外界的人。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把斯诺的这次访问视为冲破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舆论封锁,向国内外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纲领的重要契机,积极协助斯诺与边区各方面人员交流,赴红军前线采访。毛泽东更是抽出时间与斯诺多次作长夜甚至彻夜之谈。

  正是在陕北保安,斯诺为毛泽东拍摄了这张后来广为人知也深受毛泽东本人喜爱的照片。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开展对外宣传放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由毛泽东负责的中央宣传委员会,在办好新华社和《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的同时,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办起了《新华日报》,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延安主动向中外来宾打开大门。1937年2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此后,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美亚》杂志主编贾菲、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瑞士记者博斯哈德等也纷至沓来。1944年6月,延安还迎来了由21人组成的中外记者团,当年7月和8月,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共18人分两批先后来到延安。据统计,1938年至1941年,仅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延安交际处)接待的来客就有7000多人。

宣传出去,争取过来

  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外讲好中国革命故事、展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形象的努力,深深感染了我。我为他们鲜明的时代担当、真挚的人民情怀、杰出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民族危难当头,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抗战旗帜,积极倡导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对到访延安的英国记者贝特兰说道:我们的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释现在的形势,联合国民党及其他一切爱国党派,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让来延安的外国记者、中外友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深深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是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并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边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并与人民群众一起共度时艰。因此,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采访期间,最常听到的词汇是“人民”。毛泽东曾郑重宣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944年7月,在与英国记者谈话中,毛泽东自信而骄傲地说:“去问我们的人民吧,去哪儿问都行。”在这位记者看来,能够使毛泽东如此自信的,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有在最艰难的时期同我们共患难的经验”。

  延安洋溢着团结、向上、热情、奋斗的氛围,展现出令人“着迷”的吸引力、感染力。外国友人表示,在这里“遇到的人们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国人。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救中国,非共产党之力量不可”。来到延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37年,毛泽东对从德国来到延安的王安娜说:“请你好好看看延安!”“如果有时间的话,请你看看我们的边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敞开胸怀,向各方人士发出热情的邀约,希望多一双眼睛看延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垂范,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为对外讲好中国革命故事,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把真理告诉全世界”,除积极创建宣传舆论平台,打造对外话语高地,“宣传出去,争取过来”,还主动面向如斯诺、史沫特莱等外国记者,世界学联代表团、美国军事观察组等国外机构,国民党高级将领、民主人士和华侨领袖,“敞开大门”,积极宣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

  英国记者斯坦因参观延安后表示:“在封锁线后面发现这样一个热烈的新社会,简直使我目瞪口呆。在重庆,五年以来,对共产党,除恶意的诽谤而外毫无所闻的我,对着在延安所发现的事物,我吃惊地擦拭着自己的眼睛。”针对国民党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路透社记者莫里斯·武道直言“我看见了战斗”。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在《我访问延安》通讯集中写道:“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在延安和晋察冀根据地曾深入考察的美军上校卡尔逊还把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应用于后来对日军的战斗并取得巨大成功。

  通过在延安的深入观察与体验,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谢伟思由衷赞叹:“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在共产党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战的愿望,这在国民党的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延安初心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是延安》中,我围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外如何讲好革命故事,通过权威的党史文献资料,特别是延安时代亲历者与见证者的所见所闻,采用相关通讯报道、回忆录、日记等原始材料,用事实说话,还原和再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外讲好延安故事、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的精彩画面、典型场景,以期展示出“这就是延安”的自信形象。

  取名为《这里是延安》,除了客观再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坦诚自信,更是为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时代担当、真挚的人民情怀。显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延安初心的真实写照。

  (作者:王纪刚,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