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亮:带着妻子去扶贫 扎根山区拔“穷根”(图)

发布时间:2019-06-16 20:5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5月27日 | 查看:1206次

人物故事:

  孙国亮,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驻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工作队第一书记。2016年2月,他从省城来到了该村。两年来,他带领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村中建起35个蔬菜大棚和60亩明地蔬菜园区,为乡亲们精准脱贫、过上好日子找到了一条新路子。近日,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孙国亮“燕赵楷模·时代新人”荣誉称号。

  荒凉的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

  四十亩滩村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辛堡乡,全村132户中有63户是贫困户,在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人均不到2亩地,一年一季种玉米,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年人均收入不到两千元。

  “在孙书记来到我们村之前,村里的景象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荒凉。”在录制现场,四十亩滩村党支部书记杨兆秀说,“那会儿但凡有点劳动能力的,都跑出去打工赚钱了,白天的时候,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守着村里那点玉米地,根本就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作为村干部的我除了种玉米之外也要打点零工才能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

  2016年2月,孙国亮来到四十亩滩村,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工作。到村里的第二天,孙国亮就在村书记杨兆秀的陪同下,走访贫困户,并组织村两委、党员、村民见面会。

  “他刚来的时候,就让我打印村民的户口底册,每天我就看他翻户口底册,不到一个月,他在路上看到村民家的小孩儿就能叫出名字了。”杨兆秀说。

  两个月时间,孙国亮和村里的两委班子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为了寻找好的脱贫项目,孙国亮从生活费中挤出钱,带着村干部到保定、邯郸的十一个县参观学习。经过考察,孙国亮确定了建设大棚产业、实现生态旅游规划,实现村民“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打工挣薪金、产业盈利分股金”的脱贫“三金”梦想。

  在四十亩滩村安了家

  孙国亮的妻子董晓娅下岗多年,前两年刚做过手术,身体很弱。2016年春节前,他们儿子考上全额奖学金留学走了,他到阳原县扶贫,家里就剩妻子一个人。

  2016年秋天,孙国亮对妻子说:“要不你也过来吧,咱俩有个照应。就是村里条件有些艰苦,怕你受不了……”

  然而,令孙国亮没有想到的是,董晓娅当时就同意了,她说:“你能受得了,我就能受得了!”然后,董晓娅锁了家门从省城石家庄来到阳原县四十亩滩村。

  从此,孙国亮多了一个帮手。

  孙国亮跟着乡亲们下地到大棚里干活,董晓娅操持着家务,她有时也到大棚里帮忙。就这样,孙国亮两口子在四十亩滩安了家。

  人生中第一次开口借钱

  目标定下了,可是大棚的建设资金却让孙国亮犯了难。一期建20个大棚,总投入得70万元,除去政府的扶贫专项资金,还有20万的缺口,可四十亩滩村是贫困村,账上一分钱没有。

  “招标公告贴出去一个多月,没一家施工企业愿意垫资干!眼瞅着赶不上最后一季种植了,我当时急得大把大把的掉头发。”孙国亮心急如焚,到处找人,四处碰壁。

  为了尽早将大棚建成,半辈子没有借过钱的孙国亮开始打电话向人借钱。

  “我是个特别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更别说张口借钱了。打第一个电话借钱之前我打了腹稿,但是电话接通之后嗓子就跟噎了棉花似的,就是发不出声来,最终结结巴巴才说出来借钱的事。”孙国亮回忆起他第一次借钱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不仅如此,为了村里的大棚建设,他还把给孩子上大学的6万块钱给拿了出来。“我当时跟我媳妇说这个事情的时候,她当时就急哭了,问我这钱拿出来孩子上学怎么办,不过抱怨归抱怨,最后她还是把钱拿出来了。”谈起这段经历,孙国亮说他到现在依然觉得愧疚,非常感谢妻子和儿子。

  努力最终换来了收获。2016年5月6日,大棚开工了!大棚建成后,孙国亮一头扎了进去,跟村民们一起在大棚里劳动。夏天的大棚,温度高达40℃,孙国亮一待就是一天,驻村扶贫两年,孙国亮瘦了四十斤。

  “9月30号,我们开园卖出了第一批菜,杨书记从菜商手里接过钱,哗哗在那儿点的时候,他招呼了一声,说这是咱们合作社第一笔钱……”谈起合作社挣到的第一笔钱,孙国亮红了眼眶。

  2017年1月25日,四十亩滩村响起了鞭炮声,成立不到一年的蔬菜合作社第一次分红。79户贫困户每户分得200元红利,还有23户贫困户共拿到土地流转金30979元,27户贫困户中的38人在合作社挣得薪金69831元。看着乡亲们个个高兴地数着钞票,孙国亮再也抑制不住,回到住处,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带着村民继续干

  2017年春节前,孙国亮所在学院党委收到四十亩滩村18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联名感谢信。信的结尾写道:“2017年,村里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很繁重,如果在此时更换第一书记有可能影响到村里工作的连续性,希望能将孙国亮这样的好书记多留一段时间,让全村百姓顺顺利利奔小康。”

  与其说是感谢信,不如说是挽留信。看着18个红手印,孙国亮决定留下来,继续扶贫工作。

  “看到挽留信的时候,我很感动,两年的相处,我们跟百姓也积累了深厚的感情,我想为村里做点什么,为百姓做点什么,这也激发了我的热情。”孙国亮说。

  再次回村的孙国亮以更大的热情谋划全村的发展大计:村里大棚蔬菜搞起来了,紧接着向无公害生产迈进;改善生活环境,全村街巷道路硬化;村民启发教育,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建立保障机制……

  2018年蔬菜丰收,大棚菜收益达70多万元,除了给村民分红、还借款之外,盈余20万元。截至2018年年底,全村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了“贫困帽”,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上升到8000多元。

  “脱贫只是开始,巩固脱贫任重道远,接下来的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说起未来的规划,孙国亮充满了激情,仿佛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我们计划继续扩建蔬菜大棚至65个,柴鸡养殖、光伏电能等多产业模式同步发展,开展生态旅游,还要给四十亩滩村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来源:河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