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征精神绽放时代光芒(2图)

发布时间:2019-06-16 09:5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6日 05版 | 查看:1306次



江西省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邓毅刚烈士墓的守护者谢南京在家中查看获得的荣誉。新华社发

江西省于都县长征源小学的孩子们在观看红军后人陈罗寿制作草鞋。新华社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初夏时节,江西赣州。于都河东门渡口,江宽流急,昔日的渡口早已被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新长征大桥等一座座现代感十足的桥梁取代,两岸高楼林立、繁华昌盛。

  1934年10月的那个夜晚,正是在这里,8.6万中央主力红军集结渡河,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8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记忆。他深情地说:“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这个理想信念我们一定要有,要把这个火烧得旺旺的。”

  2019年6月4日,江西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来到这里,开展集体学习。江西省委书记刘奇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一步一步把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奋力走好新时代新的长征路,江西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接续传承红色基因,在红土地上努力续写新的篇章。

1.把长征精神融入血脉

  沿石砌小道踏阶而行,仅百步,便已登临云石山顶。站在冠盖如茵的绿树下俯瞰四周,一种抚今追昔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这座小山,高不过50米、方圆不足千米,却已屹立成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云石山,位于红色故都——赣州瑞金市城西19公里处。85年前,它曾是中央苏区领导机关驻地。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正是在这里发布了突围出发的第5号命令。当天17时许,由苏区中央机关组成的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分别在山下编队,踏入史诗般的漫漫征途。

  在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手书的“长征第一山”石刻旁忆及往昔,当年景象犹在眼前:“长征前夕,云石山显得特别繁忙。乡村小道上,红军的战马在来往穿梭,传达着一道道行动命令;周边的草坪上,一批又一批的队伍在进行最后的动员;山下的村庄,拥挤着各种运粮队、挑夫和担架;沙石道路上,留下了一连串西指的箭头。”

  不凡的长征道路,伟大的长征精神,铸造了永恒的历史丰碑。为把这荣耀的红色印记永远铭刻进人们的血脉,江西深入挖掘整理、大力宣传长征精神,让珍贵的长征遗址得到保护利用,让伟大的长征精神得到弘扬传承。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着无数英烈用过的遗物:被单、草鞋、箩筐、藤篮……走近这些文物,仿佛走进了那段历史。“长征精神的传承需要载体。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要变成一个可触摸、可感观的历史,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说。于都县筹资2000万元对纪念馆进行扩建,最初简单陈列的单一展馆,如今已“变身”为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于一体的纪念园。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数也随之实现了倍增,长征精神得到了更好传承。

  在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桃江村营前组的后山上,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碉堡——永固楼。它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王母渡击溃守敌的重要战场遗址,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的历史见证。历经多年风吹雨打,永固楼曾破损严重。2017年6月,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作出批示,要求采取措施对永固楼予以保护。赣县区高度重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力量对永固楼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原貌,还在周边修建了登山游步道、停车场等设施,让这座“长征路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碉堡”继续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

  赣南大地上,353处具有保护利用价值、又便于呈现、集中连片的革命旧居旧址,吸引着人们前来追寻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2.使长征精神广为弘扬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在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一群身着红军服的歌者正在合唱《长征组歌》。这是由于都县各个单位干部职工自发成立的于都长征源合唱团。虽然没有扎实的音乐功底,但他们却用内心最炽热的情怀,同唱《长征组歌》,并巡演全国各地。多年来,他们不计报酬,下基层、到城市、进校园……在全国公开巡演300多场次,用歌声和激情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说:“长征精神包含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唱响主旋律,我们要一直唱下去,让更多的人受到长征精神的熏陶。”

  长征精神是中央红军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讲好长征故事,江西除了保护长征遗址外,还深挖长征资源,通过创新文艺创作、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使长征精神广为传扬。

  一批又一批文艺工作者齐聚赣南,他们寻访长征的历史遗迹,听红军老战士、长征亲历者讲述历史,感受长征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中央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信念的力量:从中央苏区到陕北——纪念中央红军出发长征70周年论文集》《长征从这里集结出发》《印象·于都——长征起点》《湘江战役中的赣南籍红军》……一册册记录长征历史的文史书刊走到读者手中。

  《永远的歌谣》《老镜子》《杜鹃哩咯红》……用美丽的采茶歌舞叙说红色故事,一段段久远的革命历史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感受和心灵震撼。

  《长征组歌》长征沿线城市巡演活动、“永远的长征精神”诗歌朗诵征文大赛、“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群众性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让长征精神广泛传播。

  6月2日,一部名为《八子》的电影,在故事发生地赣州举行全国首场发布会。这部根据赣南苏区时期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讲述的是85年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夕,为响应“扩红”号召,瑞金七堡农民杨荣显将八个儿子送去参军,最后八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将于6月21日在全国上映。导演高希希说:“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我们要通过每个细节,去呈现当时红军是在什么样的艰难环境和军事条件下对敌作战的。这样的题材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鼓励你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持到底。”

  共和国不会忘记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3.用长征精神引领实践

  苍穹之下,“红军村”瑞金华屋后山的17棵青松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长征前夕,华屋村17名参加红军的青年携手在后山种下17棵松树,相约革命成功后省亲故里,活着回来的要为牺牲的弟兄孝亲敬老。硝烟散尽,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人擦干眼泪,把这17棵松树命名为“信念树”。

  这份信念,从当年红土儿女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起,就如同一粒种子,深深地植根在赣南人民的心间。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南人民弘扬长征精神,“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成为赣南大地的时代强音。

  “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贴这副对联的,是华屋的华辉平。告别破旧土坯房,家家户户住新楼;蔬菜、水果大棚,托起产业致富梦;完善水电路,红色旅游加快发展……7年来,华屋旧貌换新颜,至2018年7月,全组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在宣布瑞金脱贫摘帽那天,华辉平写下对联抒发心声。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的长征中,江西广大干部群众正全力前行。

  认真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江西各地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16年至今,全省共筹集4200亿元财政性资金,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和9.1%,贫困人口由2015年年底的200万人减至2018年年底的50.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7%降至1.38%,全省脱贫实效和质量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江西加快了构建以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的步伐,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绿色崛起。目前,该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由25.7%、13.7%提升到33.8%、17.1%,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从78.5%提高到81.3%,R&D占比从1.1%提高到1.4%左右,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等优势产业快速增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江西广大党员干部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重整行装再出发,感恩奋进开新局,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以优异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刘奇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