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1 22:3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6月11日 01 版 | 查看:1573次
人物小传:王中美,中铁高新工业九桥工程有限公司 “首席焊工”,特级技师,是公司“女子电焊突击队”的领头人。她曾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还是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一个姑娘家怎么就做了焊工?”“做了那么多年后悔吗?”
这样的问题,王中美不知道回答了多少遍。
“可能是做着做着就喜欢了,那种成就感推着自己往前走,就下不来了吧。”她笑着说。
2001年,学桥梁专业的她毕业后被分配到中铁工业九桥公司。那一年,她20岁。
在正式工作之前的实习期,王中美选择去“见识”一下父亲的岗位:焊工。没想到,这次实习竟改变了她原定的工作轨迹。
对于焊工这个又脏又累的工种,没有多少人会“一见钟情”。王中美也不例外。
王中美从小经常看父亲工作,总觉得在火花四溅中做焊接是件挺有意思的事。“真正上手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工作和自己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她说。
第一次实习,王中美就感受到这个岗位的苦。在灼热的焊接环境中,她不经意间多看了几眼弧光,没想到晚上回去眼睛都肿成了一条缝,脸上也脱了一层皮。
“当时也确实吓坏了,心想要是毁容了怎么办。”看着自己在镜子中的“惨样”,她也有一丝动摇。
“要不然以后不干这个了。”她这样告诉自己。
但又转念一想,“就算转行也要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好”。
王中美是个要强的人,为了尽快掌握焊接技术,她总是跟在师傅后边,认真地观察师傅的手法,中午或晚上下了班之后也偷偷地找个角落练习,“没有捷径,就是多练”。
就这样,王中美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实习还没结束,她就可以带新人了。
跟她一起实习的女工因为受不了这份艰苦的工作,都选择了离开,只有王中美一直在坚持。
“你姑娘是个好苗子”“干得这么好,转行可惜了”……听到师傅们跟父亲说起自己,王中美心里有一丝喜悦,还有一丝成就感,转行的念头似乎也没那么强烈了。
就这样,实习结束后,她成为一名焊工。
真正的“苦日子”也就开始了。
总是在火花四溅的环境中工作,烫伤对焊工来说是家常便饭,王中美身上也有大大小小的伤痕。“幸亏我皮肤黑,没那么明显。”她开玩笑道。
工作环境中充斥着粉尘、火花,这让王中美的皮肤看起来比同龄的女孩子粗糙许多。“都不敢化妆,因为皮肤太干了,去做节目化妆时都比别人难上妆。”
焊接时,火花的温度极高,常常会穿透厚厚的工作服,直“冲”进来。“里面的衣服都只能穿棉料的,都不敢穿化纤的。”因为火花落在化纤衣服上,衣服烫着再粘到皮肤上,那比火花直接接触皮肤还要疼几倍,这样的感受王中美可是真切地体验过。
很多人觉得焊工冬天会好过一点,但其实不然。
“户外焊接的时候能感受到刺骨的寒冷。”王中美说。她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在江边改造一个船体,她端着焊枪在寒风中工作了几个小时,手、脚、耳朵都冻到麻木。
和男同事相比,女焊工的体能是个劣势,可是王中美也像男人一样“冲锋”。最开始上班的那几年,她常常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机头到施工现场,有时候还得爬上爬下。
闲下来时,她也会和身边的女焊工们聊天、发发牢骚:下辈子再也不做这行了!可是任务来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抢着上。
“做这个有时候也会着迷。比如接到一个任务,我就想研究,能用什么办法焊得更美观,焊缝怎样才能更整齐。”王中美说,现在不论走到哪儿,看到自己参与焊接的大桥,那种心里的成就感难以形容。
不过,在18年的从业生涯中,她也有过深深的挫败感。
那是在她刚入行没多久的时候,师傅接了一个焊接任务,需要加班,王中美自告奋勇。她热情满满地焊了一个晚上,却全都搞砸了。
“当时没有注意焊接顺序,第二天焊出来的工件全变形了。”她说。
王中美懊恼不已,师傅赶来开导她:“没事,下次注意就是了。”
“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再多下功夫,苦练技术,不能再干拖后腿的事。”从那次开始,她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
为了出色完成任务,王中美有时很拼命。
在宁波庆丰大桥的建设中,因为现场焊接需要赶工期,王中美带领6名女子电焊突击队成员从九江赶来增援。
那是个炎热的夏天,人在不干活的时候都觉得暑热难耐,王中美却要站在密闭的箱体里进行焊接。“里面有六七十摄氏度,又闷又热,待上几分钟,浑身就都湿透了。”每每讲起,王中美似乎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温度。
在工程冲刺阶段,她和姐妹们在现场连续工作一天两夜,最后,身体实在顶不住,晕倒在工地上。
让王中美欣慰的是,工程终于如期交工,而且保质保量,验收全部一次合格。
“可能在面临这样的重大任务时,就感觉不到苦了。因为心里一定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完成任务,不给别人拖后腿。”她说。
从业18年来,王中美和“女子焊接队”参与了武汉天兴洲、南京大胜关等40多座知名桥梁钢梁的焊接工作,由她首创的多项焊接工艺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在公司,她还成立了“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王中美技师学习工作室”。
王中美早已是高级技师,这名“首席焊工”希望,“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更多的人,培养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