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7 22:2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4月 | 查看:1531次
人物故事:
陈伟星,男,1968年6月生,西北大学扶贫办正科级秘书、驻商州区黄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扎根乡村19年,坚守脱贫攻坚一线,照顾不上妻儿,带病不离岗位,真正把扶贫工作当做事业,帮助上千名贫困群众受益、脱贫。他被评为陕西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9次荣获省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新华社曾以《驻村干部陈伟星的三个梦想》为题进行了报道。
矢志不渝投身扶贫事业
1999年,31岁的陈伟星坚定地接受了学校派遣,赴合阳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从合阳县皇甫庄村的苹果种植园到商州区看山寺村的中药材基地,从商州区兴隆村的小学教学楼建设工地到黄山村的大樱桃种植园,从大学校园到偏远乡村,他远离家中老人和妻儿,带病不离岗位,年驻村280天以上,从关中农村的田间地头到陕南乡亲们的家中,都留下了他坚韧的脚印和身影。
居于陋室,食于简灶,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倾听民声,细察民情。每一年,每一天,陈伟星都重复着这平凡而清苦的工作与生活,帮助上千名贫困群众受益、脱贫。
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到乡亲们心中
黄山村是坐落在秦岭深处的一个小山村。2012年,陈伟星踏着满是尘土的乡村小道来到这个村子。现如今,在陈伟星的努力和推动下,一条宽敞、平整的通村路和通组路已修建完成。
初到黄山村,陈伟星通过走访和摸底,发现全村1003人中的一半为贫困人口,村里没有集体经济,仅有的养牛、养猪等传统养殖业只是家庭副业,技术落后且不成规模。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扶贫工作的经验,陈伟星认识到,“要给群众借力,让群众自立,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掌握的技术,可以自己管理的脱贫产业,为这里留下一个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他和村干部一道,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精准施策。利用西北大学和商州区的资金支持,组织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矮化核桃、大樱桃、药用皂角、香菇等。为了坚定村民“务好果卖高价”的信心,他自学农业技术,采取“做给你看带着你干”的策略,让村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掌握技术要领。
“要让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通过努力改变贫困面貌,阻断贫困代际相传”,陈伟星说道。他多方争取资金和支持,先后在看山寺村、兴隆村和铜川市黄堡镇安村建设了3所农村小学,还组织当地师生到大学校园参观学习,发动西北大学干部师生定期到当地开展志愿服务和援建。他累计帮助了39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老陈是我们家的贵人!”黄山村贫困户李志盈动情地说。他的两个儿子上大学、上研究生,陈伟星都及时帮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老陈工作很负责可靠,跟着他,脱贫有希望!”
黄山村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两三岁顽童都亲切地把陈伟星叫“老陈”。陈伟星发动村民整治居住环境,对畜禽粪便等进行循环利用,走绿色发展道路。每年重阳节,在陈伟星的组织下,黄山村的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由西北大学援建的村委会办公楼前,集体为全村老人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为老人们修剪头发,送上棉衣棉被和米面粮油。陈伟星就是这样,用一名高校教师和驻村干部的坚守与付出,与最基层的民众建立了最深厚的情谊,让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
谈及近期的计划,陈伟星说到,“计划把黄山村的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到西北大学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学校找到相对稳定的清洁、帮厨、家政等岗位”。2017年,新华社曾以《驻村干部陈伟星的三个梦想》对他进行了报道。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说:“陈老师十多年坚守扶贫一线,精神可佩,是西大服务社会的一张靓丽名片”。省委办公厅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宏升说:“陈伟星情系农村、心系农民,能深入了解农村了解农村发展现状,每到一个村子都给村上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把扶贫工作当做事业干!”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