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23 14:46 | 来源:沈阳晚报 2019年05月20日 第 11 版 | 查看:3169次
液压专家的热血奉献 源于家族的爱国情怀
宋锦春
宋凌阁
小时候的宋锦春与父母
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东北大学。在这里,曾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现任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所长、《机械设计与制造》杂志社社长、博士生导师的宋锦春教授,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
日前,在教学和科研之外,宋锦春多次到朝阳当地档案馆查阅资料,因为他正在写一本与抗日有关的书。书的主人公正是他的祖父、曾在东北义勇军的抗战事迹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爱国义士宋凌阁。随着宋锦春对家族历史的抢救式梳理,宋家三代人的传奇人生和无比厚重的家国情怀,越发清晰。
毁家纾难 祖父智擒日本大特务
在宋锦春家里,一份残缺不全的简历被视若至宝。
简历的主体是一份泛黄拼凑的红格信纸。纸上,蓝色墨水书写的钢笔字迹刚劲而又硬朗。“为了让这份饱经风霜的文字可以长久保留,父辈将简历粘贴在几张A4大小的白纸上。”宋锦春边说,边给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翻看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只见,简历首页的白纸上写有:“宋凌阁简历 一九六八年一月“
随着历史的呈现,宋家毁家纾难的爱国印记,飘散开来:“宋凌阁,字俊臣,别名宋纪勋,1899年生于辽宁省北票县牤牛营子。1920年于朝阳师范毕业后在原籍教书。1923年始,先后在直隶第四路巡防骑兵营、牤牛营子警察所任书记、巡记……”重温祖父的生平,宋锦春百味陈杂。
“家里祖辈是中医世家、书香门第,要是没有日本人入侵,生活应该是安居乐业,很不错的。”宋锦春一边摩挲着简历,一边说,“祖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他在朝阳师范读书,学到了新文化、新思想,壮志满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于敌手。宋凌阁眼见国土沦陷,人民惨遭杀戮,毅然辞职回乡,决心以身报国。
1931年冬,宋凌阁以原直隶巡防骑兵营旧部为主,招募100余名村民,在牝牛营子关帝庙举行抗日武装队伍誓师大会。“以前有位社科院的学者曾对祖父这段抗日历史进行过整理,他的记载称‘九一八事变’时,祖父的队伍高唱岳飞的《满江红》,歌声、口号声惊天动地,和庙上的钟声混在一起,雄壮而悲愤。围观百姓无不垂泪顿足。村中的老知识分子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赠给祖父。”宋凌阁在成立“抗日救国团”后,变卖了家里大部分财产,购置武器和弹药。
1932年初,宋凌阁与李海峰领导的抗日队伍联合改为“东北国民救国军”第一师,李海峰任师长,宋凌阁任参谋长。“当时,祖父手下有步、骑兵600余人,司令部设在牤牛营子关帝庙内。1932年,祖父的队伍已壮大到千余人。他们不断袭击日军,打了不少胜仗,其中,祖父智擒日本大特务石本权四郎,震惊了日本朝野。”
宋锦春说,宋凌阁的救国事迹让当地抗日军民受到了极大鼓舞,祖父被视为为民除害的大英雄。
家族荣光 父亲是第一批留苏学员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在农村劳动的知识青年宋锦春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在宋家,宋锦春并非第一个踏入教育领域的人。宋锦春的父亲宋瑞君,曾被评为锦州市模范教师、辽西省模范团员、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还是国家公派留苏的第一期学员。
说起父亲留苏的经历,宋锦春面露自豪。“上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在全国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骨干赴苏联学习,这也是新中国公派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宋锦春说,“当时全国只挑选了不到30个人到苏联学习,父亲是东三省唯一一个。已故外交部长钱其琛,是留苏班第四期学员。”
在一张宋锦春保留的黑白集体照中,记者看到了宋瑞君当年留学时的样子:个子不高,面容英气十足。
留苏回国后,宋瑞军被分配到东北局任职。组织上根据对宋瑞君的工作安排,让宋家迁至沈阳。
家国情怀 他坚决回国作贡献
1988年,宋锦春以当年东北大学出国考试第二名的成绩,被国家公派到英国布莱顿大学研修。“到英国学习一共20多人,走之前我们先到北京集训,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接见了我们。”临行前,何东昌的一席话让宋锦春感触颇深、至今难忘。“何部长说:‘送你们出去,国家用的是世界银行的贷款,国家借钱送你们学习,希望你们学成后回来。’”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的消费水平还很低,“出国之前,我在国内每个月的工资不到100元人民币,普通工人只有40、50块钱。”宋锦春回忆说,“因为是公派到英国学习,大使馆按照英国的贫困线,每个月给我们每人260英镑的生活费。那时1英镑等于16元人民币。260英镑折合人民币就是4160元。”
几年后,研修课程结束,摆在宋锦春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国外继续深造,二是回国从头开始。此时,学业有成的宋锦春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选择回国报效祖国。而同他一批留英的同学,大部分留在了英国继续攻读。“说万丈豪情有点重,但想回国发展中国的科技确是真实而又迫切的。从小父亲就告诉我要知恩图报,要报效国家,这是一辈子的事。‘梁园虽好,终非吾乡’。”宋锦春说,决定回国,他丝毫没有犹豫。
液压专家 攻克难关振国威
回国后宋锦春继续在东大任教。在多年职教和科研中,他发挥其所长,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996年,国家有一项九五攻关科研课题,落到东北大学。“是一个与汽车减速器有关的项目。当时国家购买了进口设备,希望科研人员把设备的原理弄清楚,然后再自主研发。”设备被拆解后,因里面涉及液压领域。于是,攻关小组找到了还只是副教授的宋锦春。设备从原理到结构上都十分复杂。接手后,宋锦春废寝忘食地沉浸在研究、测绘、计算、查资料中,终于在半年后,弄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攻克了难题。
在庆功会上,攻关小组向宋锦春吐露实情,原来在找宋锦春之前,他们访遍了国内的液压专家,却始终没有人成功,研发超过3个月的都是少数。之所以能一直坚持了6个月直到成功攻关,宋锦春说得益于父亲的教育,“小时候我做事情一遇到困难就缩回来,父亲纠正并告诉我,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困难,而不是逃避困难。所以我养成了什么事情坚持到底,锲而不舍的意志。”
“汽车助力转向泵、低噪音高压齿轮泵的研制”“潜水艇外壳方形特殊钢板工艺”“机床重大专项基金项目”“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拦阻器的设计” 等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中,都有宋锦春的智慧结晶。如今,身兼数职的宋锦春仍在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和人才输出积极作着贡献。而他也不忘将“坚持”的成功秘籍,传授给学生。
采访过程中,宋锦春接到了正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儿宋爱的跨洋电话,简单询问学业生活后,宋锦春叮嘱她:“我的原则,博士毕业后,一定得回国。”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关 彤
摄影记者 聂焱鑫
感谢方庆中先生协助采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