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咱们家里有多少钱?”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让一群家长不淡定了(3图)

发布时间:2019-05-18 21:55 | 来源: 重庆晨报网2019年-05-13 17:12:04 | 查看:1437次

“爸爸,咱们家里有多少钱?”近日,家住渝北区新牌坊的家长唐先生遇到上初中的女儿这样问自己,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微信家长群里发出了疑问,家长们对是否要将家里的财政情况告诉孩子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家长表示,最好诚实地告诉孩子,也有的家长表示,孩子太小,不适合让他接触太多金钱的事情。

为此,记者询问了20名小学和初中生的家长,听听他们的意见,到底是不要把家里的财政状况告诉孩子呢? 

女儿关心家中“财政” 

父亲不知道如何应对 

家住渝北区新牌坊的唐先生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念初中,小女儿在读四年级。 上周末,唐先生女儿回到家,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咱们家里有多少钱?”唐先生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应答,是把家里的财政积蓄都全盘告诉女儿,还是不让孩子参与金钱方面的问题。 

“当时我敷衍过去了,但事后想想,这件事需要给女儿一个交代,毕竟她也是家里的一员。”唐先生表示,女儿毕竟还在念初中,如何正确树立金钱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当晚,他打开了家长群,将女儿的问题发布在群里,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回应。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为此专门开展调查,对小学和初中20名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采访,有超过10名的家长表示,不愿意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财政情况,主要是担心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得知家长有钱后会提出购买要求。另外8名家长表示,要诚实告诉孩子。还有1名表示,要看具体情况。 

不告诉孩子

怕孩子坐享其成 不好好奋斗

同样家住渝北区新牌坊的周先生,自己开有一家小公司,在城市里有房、有车。面对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的财政状况问题时,他明确表示:“不会跟孩子说家里的财政情况。” 周先生说,他生在农村,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即便父母给个几毛钱,他都会觉得是很大一笔钱,存起来,从不乱花。他小的时候,家里有多少钱,其实父母从来没有瞒过他。 

“我的儿子今年刚好满十岁,正在经历第一个叛逆期。”周先生称,经过多年的打拼,一家人已经搬来城里居住多年,也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自然生活条件跟他们当时在农村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然而,他觉得好的生活条件,反倒让他的孩子没有危机感,紧迫感,更不像他小时候那样早早就懂事,明白勤俭持家的重要性。所以,他不会跟孩子说家里的财政情况,一方面是因孩子的价值观还没形成,钱多钱少,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啥概念。另一方面,即便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他也不愿意告诉孩子,因为他不想让孩子觉得我家反正有钱,他不用愁没钱花,从而坐享其成,形成惰性,不去奋斗。 

告诉孩子

让孩子在参与“财政”时理解赚钱不易

沙坪坝区的廖女士和其丈夫都是公务员,家庭月收入大约一万余元。她的女儿今年8岁,对于是否告诉孩子家庭财政收入这件事,她坚定地告诉记者,一定要说。 

廖女士表示,对于钱这个观念在她家一直都是透明、公开的原则。她会如实地告知女儿自己和她爸爸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并且会在一些消费项目上让女儿参与,这样可以让女儿切身参与家庭的“财政”。 “每学期上补习班的学费是多少,这个学费相当于妈妈几个月的工资。在商场看到喜欢的玩具,如果价格太贵,我就给她换算,这个玩具妈妈要上几天的班才能买到。”廖女士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女儿心里有比较,对金钱就会有一个付出和收入的概念,所以女儿在消费的时候也会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不会随便盲目的买买买。 “所以她是很节约的,我们去必胜客吃饭,她就会说少点一些不能浪费。基本上女儿不单独点饮料,会和我一起喝,我觉得挺暖心的!”廖女士说道。 

家住江北的黄先生儿子7岁,他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告诉记者,他会告诉孩子家里的真实情况,“因为很难去刻意隐瞒,一旦让孩子知道,他也会有被欺骗的感觉,缺乏对家长的信任感。”黄先生说,家庭教育不要刻意隐瞒,在看到家庭“财政”的同时,主要是正确引导小孩养成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就好。 

模棱两可不说全 

可只透露一部分收入给孩子

家住渝中区大坪的陈女士是做脚手架租赁服务的,因做生意很多年,家境殷实。儿子在读初三,面对这个问题,陈女士沉思了一会表示,家庭财务情况,应该告诉孩子,但不要一五一十的说,可以适当告诉一部分。 陈女士说出了她的担忧,“如果家里没有钱,那么儿子懂事点就会学着节约,但要是家里比较有钱,你又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孩子,他们现在心智还不完全成熟,那么就觉得反正家里有钱,提出很多要求,养成这也要买,那也要买的习惯。” 

“我儿子正在读初三,这个年龄也是叛逆期,如果让孩子知道家里有钱,就容易去攀比,久而久之反而会变得大手大脚。”因此她认为,家里的财政情况不能避而不谈,也不能全盘脱出地告诉孩子。 陈女士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说一部分,比如每个月的收入有多少,不用把所有积蓄全盘托出的告诉孩子。同时,要说出这些收入,妈妈每天起早贪黑,挣钱不容易,让孩子体会金钱是需要靠劳动换来的,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专家>>

孩子的金钱观是“看”来的 不是“问”来的

重庆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孩子询问家长有多少钱时,告诉和不告诉其实没有固定答案,需要根据每一个家庭不同的财政情况、孩子性格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对消费的观念,其实基本来源于父母的直接消费行为。通过父母平日的消费能力和习惯,孩子是可以“看”出来的。 因此,父母的金钱观可直接导致孩子金钱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如果父母平日里都是“大手大脚”的,那么孩子就不可能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如果平日里父母都是节俭,用钱时量力而行,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思考钱的来之不易。 

谭刚强说,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反思,千万不要去跟其他家庭做比较。父母要思考自身平日里显露财政的情况,在回答孩子时,不要敷衍,要坦然,尽量结合自身的实际收入,做一个平衡后,采取适度选择性的答案告诉孩子是最好的。

同时,要尽量把孩子的关注点引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父母是如何如何挣钱的,如何合理理财的,让孩子有理财意识和管理意识。这个回答才会对孩子有启发,有价值。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徐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