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中央纪委披露多领域20余种形式主义怪象(3图)

发布时间:2019-05-13 21:39 |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9年05月10日08:42 | 查看:1066次

【编者按】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连续刊发多期“网言网语”系列策划,归纳整理了由网友曝光的多领域20余种形式主义怪象。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为您梳理。

文风会风中的形式主义怪象

行短文、开短会、讲短话一直是我们党提倡的优良传统。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其中对整治文山会海制定了具体的硬杠杠。一起来看看网友揭露的文风会风中的形式主义:

 漫画:坐困"文"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纪委监委 谢正军供图)

会议“有增无减”

现象:以往涉及多个单位、多个部门的会议,一般都会发文件通知,但现在一些地方,会照开,变“文件通知”为“短信通知”了,美其名曰“整治形式主义,少开会开短会”。试问,这种做法我们的会议减少了么?不过是“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

会议记录成“纪录片”

现象:个别单位领导对于一些“面子活”要求事无巨细。比如会议记录,领导就要求“全纪实”,除了必不可少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外,还要求对照录音,详细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内容。即便是一些不重要的会议,也要求做到“原汁原味”“原文原话”,这给办公室工作人员额外增加了很多负担。

问政“流于形式”

现象:现在很多地方都搞了半年问政、网络问政,但一些问政是在走过场、作秀,问题是事先准备好的,人员是安排好的,提的问题是不痛不痒的,回答是无伤大雅的,除了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外,对解决实际问题起不到多大作用。

文件定密太随意

现象:密级文件定密有着严格的规定,但一些基层单位定密过于随意,动不动就要求专车专人去取密件,但很多取回来不久就公开发布了。地方密级文件有的不过是为了凸显“重要”而定密。定密太随意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也降低了行政效率,弊大于利。

减负“有名无实”

现象:有的部门将督查检查改为“调研”,将“调研”结果按得分高低发通报,名义上不搞排名,实际上还是排名;有的部门发文件不标注文号,仅以大便签或加盖部门公章等形式发通知,再打电话让其它单位去领,如此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有的地方“经典调研路线”没有,但“备选调研路线”却多了几条,美其名曰“有备无患”。

整治形式主义不等同于“少发文少开会”

现象:整治形式主义开始后,各级党委都迅速下达文件要求减少发文、精简会议,但原本好的措施在经过层层传达到县乡一级时,整治形式主义就被简单等同于减少发文、缩减会议了,最终该整治的形式主义问题没减少。

频繁要求报送总结

现象:一项工作刚布置开展,上级就要求下级频繁报送工作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做法,丝毫不顾工作的实践周期和现实规律,“逼迫”下级胡编乱造、撰写言之无物的工作总结,以此来彰显上级对该项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给下级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学习调研中的形式主义怪象

学习调研本是求真知、正视听、辨是非的过程,但因为一些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导致有些学习调研活动成为一种形式,既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偿失。

漫画:学用脱节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纪委监委 王淑君 供图)

学习“走形”不“走心”

现象:一些领导干部抓学习形式大于内容,片面追求形式而不问实际效果,从未“走心”。比如,书柜里摆满政治理论著作却从未认真阅读过,报纸上刊登不少文章却多为下属代笔,党日活动全是摆拍照片,等等。

过多“公众号”增加人机负担

现象:微信公众号作为学习宣传的新载体,方便、快捷、有效,但有些行业系统公众号,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都有,都要求关注,且内容大同小异,这样就增加了手机内存负担,也增加关注人的负担。

党支部活动“程序化”

现象:现在要求党支部每月必须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这本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政策,但有的单位却“程序化”了,每次都是“领导读文件”“党员写心得”“支部收资料”,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成效。

学习笔记“模式化”

现象:有的地方记学习笔记要求用统一颜色的封皮、统一规格的图案,有的要求在特定位置统一打印姓名、单位等,有的还要求完成一定的字数和页数等,这种“模式化”的学习笔记除了增加工作人员的额外负担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本本”主义盛行

现象:“学习笔记本”“履责记录本”“民情家访笔记本”“基层调研笔记本”……几乎每名基层干部的办公室,都能找出一大堆各种“本本”,而这些“本本”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留痕,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实,每个人的记录习惯不一样,对于不喜欢“本本”多的人,完全可以“一本走天下”。

调研“身入心不入”

现象:现在党员领导干部坐办公室的少了,下基层的多了。但是,有的人只是“身入”,根本没有“心入”,更没有“深入”,不认真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不真心与群众交谈,不真正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层层陪同边界迎送屡禁不绝

现象:现在上级领导调研出行,很多都会轻车简从,尽量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但基层却不这样想,虽然低调了不少,但层层陪同边界迎送的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小车换成了大车、调研路线不再是“经典路线”,但人员依然没有减少,接待费用依然没有降低。

党员领导干部在职教育“注水”严重

现象:在职教育本是在职人员提升个人职业素质、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但因为“权力”的参与而导致乱象丛生。一是代学代考比较普遍。很多领导干部既想拿文凭又不想付出努力,便让秘书代学代考,甚至花钱买学历买文凭。二是学非所用很常见。有些领导干部为了拿到所谓的高学历高文凭,胡乱报一些与自己本职工作“八杠子打不着”的专业,学非所用。

扶贫领域内的形式主义怪象

形式主义害人不浅,令人深恶痛绝,又屡禁不止。不少网友留言反映身边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

漫画:纸上扶贫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纪委监委 王淑君 供图)

定时的“扶贫日”

现象: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干部上门本无可厚非,但到了基层却变了味,每周五、周六成了固定的“扶贫工作日”,其它时间去了还“不算数”,这就导致“本该及时解决的问题,干部总是想方设法拖到‘扶贫日’再去”的怪现象出现。破除这种“走形式”的上门走访,必须把“自由”还给干部,走访到位了,政策解释清楚了,各项政策优惠帮助贫困户申报享受了,他们自然会满意的。

塑料桶变“厕所”

现象:目前农村正在搞“三清四拆”,但有的地方为了赶进度,完全不顾老百姓方不方便,一次性将所有农户家里的厕所拆除掉,然后给每家每户发一个塑料桶做厕所。一家子男女老少每天都搭板凳排队方便,你说可笑不可笑?为什么就不能等公共厕所修好了再拆除老百姓家里的厕所呢?

扶贫领域的“做样子”

现象:乡镇为了应付检查,做资料、填表格、拍照片每一项资料都要备好几份;产业扶贫项目年年在开工,年年种新苗,很多资金被贪污被浪费,根本没有产生收益;贫困户安居工程亦如此,上级来检查,赶紧劝贫困户住进安置房,给他们买米买油买灶,检查组一走,贫困户爱住哪住哪,根本无人问津。

脱贫攻坚中的“看与不看”

现象:脱贫攻坚检查,不看扶贫效果,看台帐;不看贫困户有没有脱贫,看帮扶干部打了几次卡,上了几家门;不看挂村第一书记做了多少事,就看人在不在岗,有没有全勤……这种检查要不得,没有查出实际问题,反而助长了形式主义。

扶贫宣传“一刀切”

现象:整治形式主义前,全国各地都大张旗鼓宣传扶贫攻坚工作,弄得标语展板到处都是。如今整治形式主义、防止过分宣传,有的地方又“一刀切”,将花费几千上万的宣传板一口气全部拆掉。这是以前建好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让它立着,等到2020年全面小康后再拆掉?

莫让扶贫办成“腐败办”

现象:现在个别地方扶贫办办公经费敞开供应、开支庞大,又缺乏审计和监督,存在严重的廉政风险。比如有的超编配备提拔干部,脱离实际采购高规格暗访设备;有的随意购置办公设备,无限制租车包车;有的超标准接待,随意外出考察,随意领取加班补助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