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人性是养出来的(图)

发布时间:2019-05-12 19:57 | 来源:长江日报 2019年4月30日 27版 | 查看:14775次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解剖“话题案件”

 

《幽微的人性》李玫瑾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两天网上疯传福州弑母案犯罪嫌疑人吴某某潜逃3年终于被人脸识别系统查出的消息,警方要他写自述,他在审讯室里大谈黑洞,亲戚同学同事如何谈论他,等等等等,各种故事,不一而足。

在这种时候读李玫瑾的《幽微的人性》,就想到了她在书中说过的两句话:杀人是很多不成熟的人解决麻烦时第一个考虑的办法;有些人的作案过程表现出高智商,作案动机却很愚蠢。

20年间大案多有涉及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幽微的人性》取材于她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以及她的论文、专著、随笔。

此书一大特点,就是有大量案件实例。20多年来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大案,比如连环杀人、爆炸、投毒、伤医、校园暴力、幼儿园行凶,以及一些“话题案件”,比如上海某人杀妻后把人藏在冷柜里3个月,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比如发生在美国的章莹颖案件等等,都在这本书中涉及,都被李玫瑾用她的犯罪心理学知识进行解剖。

李玫瑾是有实战功夫的。在山西阳泉,15年间发生了11起扎刀杀人案和两起碎尸案,只杀人不侵财,也没有性侵害,没有目击者、无指纹、无血型、无DNA,更没有监控,现场条件非常差,脚印很多。此案侦查十几年,最后此地要拆迁,公安局长说,这里如果拆了,这案子就再也没办法破了。他争取了一年的期限,在全国找了很多专家,也包括李玫瑾。

李玫瑾果断将杀人案和碎尸案并案,她找出一个关键的行为:没有侵财,不碰被害人的任何物品,碎尸案中被害人的金耳环还在她的耳朵上。这个作案者可以凶残地杀人,却微妙地认为不能拿人财物,对盗窃是不齿的,这就是人的心理标记。

一旦并案,碎尸案被害人下班回家的固定路线就成为侦查范围。李给凶手画出心理肖像,有7个特征。根据特征,警方在侦查范围内列出20个人,李从中选定3个重点人,把杨某某排在第1位。最后警方找到了杨某某藏的一包东西,里面都是他用过没扔的刀。

杨到案后说不清自己的动机,李玫瑾去跟杨某某谈,描述出他在屋子里长久盯着外面某个女人的情景,杨惊呼“你怎么知道?”李最后判断杨对欲望有着极端的压抑,并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他和一群人在一条小船上,漂在海里,其中有个女的,他憋着尿,即使所有人都转过身去,他也会尿不出来,憋到最后,他的选择是把这个女的杀了。

杨某某思考了一天,在墙上写了一行字:禁欲是魔鬼。

书里没有这个案子,可能是因为此案发生时互联网还没有兴起,知道此案的人不多;但是书里有马某某案件,同样与“禁欲”有关。

当年马某某杀害4个同学,把他们的尸体藏在柜子里,此案引起很大争议。很多人把自己对贫富差距的看法投射到此案,认为马是因为贫穷被歧视而杀人,但是4位死者中有3人比马更穷!

真相是什么?李玫瑾知道,但是有些真相说出来会伤人,所以直到最近她才披露。“他在大三那年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这台电脑使他决定寒假不回家。同学都走了,他一个人上网会看些什么?我认为他会看到跟性有关的东西。……看那玩意儿的视频多了,你会不会有生理上的要求?也就是说,他在寒假期间有什么事,结果吵架的时候被捅出来了。……他接受不了,怕开学以后这事传出去,所以他才做了杀人这件事。”

马某某的死刑判决下来后,有记者去采访他,去之前给李玫瑾打了电话。李玫瑾让记者问马一个问题,“寒假期间有没有过性行为?”马回答:“有好多次,在校外。”

“我绝对要帮她设计一个圈套”

《幽微的人性》另一大特点,就是李玫瑾会“把自己摆进去”,不回避自己的真实经历、个体经验和内心想法;看多了各路专家学者的各种高头讲章之后,就会觉得她这一点格外难能可贵!

谈及伤医案,她指出很多都与“鼻子”有关。她举例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得了过敏性鼻炎,有大夫建议切断鼻子里某根神经。李回家一说这事,她父亲坚决反对:“这是三叉神经,这地方的神经很微妙,不要随便割断。”

2013年,连某某做了鼻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术后常常感觉鼻子不能通气,每天都不能入睡,必须插入一个笔帽才行。他辗转多家医院求助,结果都是没有问题,他认定这些医院串通一气骗他,最后杀一伤二,自己也走上刑场。

谈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她会谈到自己小时候有一个远房亲戚到她家来住,此人有些动作让她觉得“痒”,她就躲这人:“我母亲不知道怎么就发现了,我母亲太精了!马上就把这个事捅出来了,告诉我以后要怎样,要注意哪些事情……我有一个星期不敢跟人说话,后来才慢慢走出来,因为我母亲是个非常开朗的人。”

有些“小白兔”女生遇到权势人物的要挟威逼,无奈屈从于“潜规则”,李玫瑾说:“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我绝对要帮她设计一个圈套,非得把他送到法庭上不可。”

谈及现在有精神缺陷的人很多,她举了个例子:“我现在到很多地方去,当地领导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把精神上有问题的人筛出来。他们说你看这个人有很高的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的,结果来了两年以后,我就发现他这人精神有问题,现在我想开除他还开除不出去,这个人我现在不光不能用他,我还得找一个人看着他,就怕他到时候走火出事。”

再比如她带着女研究生去做案件分析,法医给她现场照片,她看完随手交给研究生,后来发现女生一天都不怎么吃饭、话也很少,才意识到这是女生第一次接触可怕场景,从此她就不爱带女生做案件分析了。

至于李玫瑾本人,这位人民大学1977级的哲学系女生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做这行的,她学过的黑格尔让她能顺利走出这些黑暗恐怖的事情;而且她在家里用电话谈案情并不回避女儿,有时候女儿还跟她讨论当事人如何才能避免不幸,后来女儿跟她说:“我跟我的同学讲起来,他们根本不懂这些东西,我觉得我比他们早一步知道,我更成熟。”

人性是养出来的

李玫瑾眼下很“红”,她关于家教育儿的讲座视频、音频在网上广泛流传,俨然一位育儿专家,但她的出发点跟别人不同,她是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来谈。

“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变态的人?为什么这么多犯罪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有关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当这个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去教育是没用的。”

李玫瑾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人性是养出来的”。

“人是老天让你生出来时什么都不行的,四肢不能翻,头不能抬,吃喝拉撒睡、翻身和打嗝,哪件事你自己都干不了,人出世时必须指望别人帮忙。人的情感就是在这个需要与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个过程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还要有一种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你只是把他放到床上,把奶瓶往他嘴里一塞,这种抚养也能长大,但他跟人绝对不亲,他没有与人的肌体接触感。所以,你去研究变态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没有跟人的那种身体亲密感。这种稳定的抚养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要6年,可延到12岁。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在早期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尤其是人的情感出了问题。”

她认为,一个人如果得了癌症,之前至少会有10年的不良生活方式;一个20岁的人违法犯罪,一个40岁的人变得非常疯狂,那一定可以追溯到他的性格和心理。

为此她敦促那些“准父母”想好以下问题: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夫妻二人亟须挣钱或者事业太重要,如果母亲没有时间亲自哺乳,如果一对年轻的夫妇仍然只需要别人的关心,却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人帮忙的婴儿,如果夫妻二人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那么最好不要选择生孩子。

她也对社会和国家发出呼吁:善待弱者和孩子,确保他们受教育,把打击、关押、惩办罪犯的预算提前支付,用于扶助困难家庭、建立特殊学校,鼓励有资质的退休人员从事青少年帮教工作。

书中提到一个凶手,多次作案后落网,警方给了他一身新衣服,他说:“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给我新衣。”

李玫瑾感慨:“一个人少年时没有被善待,怎么指望他长大了善待这个社会?”

《幽微的人性》中有些很实用的技巧,比如避免校园欺凌,方法之一就是交朋友,加入兴趣社团,避免落单;此外要进行体育锻炼,使自己有爆发力,等等。

人性如此幽微,我们何以自处?普通人学习技巧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也希望这位老警官的呼声,能被各方面听到和重视。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