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09 09:20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9日 04版 | 查看:1093次
王众托近照。王增强摄/光明图片
【光明访名家】
1939年,在战火中逃难到陕西汉中的王众托差点命丧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当时炸弹就落在离我躲的壕沟二三十米的位置,壕沟像整个要翻过来一样,崩出的弹片落在壕沟里还是发烫的。轰炸过后我走出来一看,不远处都是同胞的尸体。”
提起少年时这一次生死经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现年91岁的王众托目光炯炯、记忆犹新。这一刻骨铭心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为什么我们这么受欺负,就是因为旧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太落后,我当时就想,等我长大,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让祖国强大起来。”王众托从那时起便立下鸿鹄之志。
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至今,王众托始终未忘初心,已经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和工业化建设工作了近70年。
开源拓疆 自动领域勇起步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满足国防和工业领域对电气化、自动化人才的需求,王众托受学校委派,先是参加筹建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后又主持创建自动控制专业。面对尚处在襁褓阶段的自动化学科迫切需要教材和学术专著的现状,王众托开始凭借粗浅的俄语基础加上刻苦自学,在翻译了我国第一批电工与自动化教材之后,1956年到1963年间,又陆续翻译了《自动调整原理》《脉冲系统理论》以及《自动系统中的计算装置》三本巨著,共计300余万字,为我国自动控制学科的发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影响了整整一代自动化科技工作者。
在创办专业之时,王众托远见卓识地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当时强调专业技能的大环境下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而在他的坚持下,当年的几届毕业生都可以较快地适应各条战线的需要。几十年后,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视,也更印证了王众托彼时强化基础知识的主张。
20世纪60年代末,大连起重机厂自主研发加工石油管的卷管机以满足建立输油管道的急需,王众托参加了它的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为了克服双机同步的困难,他提出了一个简化方案,试车一次成功。同时,也开始面向工人普及在当时还是先进技术的电力电子学知识。到70年代,王众托和同事已经为大连市研制出小型通用计算机,并在一些老工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想方设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科学普及。
后来,王众托走出校门,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面向社会设立计算机科普课堂,引领一时风气之先,也让大连市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得以延续。
躬身实践 系统工程崭新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王众托以此来形容改革开放之初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敏感。
1977年刚刚开始拨乱反正,教育部就开始规划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王众托在自动化领域深耕多年,深感单凭技术不能解决生产的整体问题,需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整体规划。王众托回忆道:“当时的共识是自动化再往前发展,从广度上讲是系统工程,从深度上讲是人工智能。”因此他和高校同仁一提出要建立系统工程学科,便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响应。1977年年末,教育部开始在包括大连工学院在内的6所重点院校建立系统工程研究机构,同时招收研究生,我国第一批系统工程科研机构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正起步于此。
在一些学者主张首先要深入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之时,自小立志通过工业化与现代化改变中国面貌的王众托,坚持系统工程要从解决国家的需求出发,开始广泛和炼油厂、钢铁厂、电力系统以及建筑施工单位合作,经过施工和生产计划优化,均取得可观的效益。后来,他又进入县、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领域并多次获奖。1986年,在我国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合作的重点项目中,王众托出任中方项目负责人。这一项目开创了我国大型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发的先河,并且一度成为该研究所的保留项目。“这是第一次以我们的理念和思路为主导,再加上该所的先进计算机技术,让我们的整体方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王众托不无自信地说。
在一次次躬身实践中,王众托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构建并拓展了作为决策顶层设计的元决策概念理论体系,这被认为是东方系统方法论中的一个新的发展,也成为他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改革开放后,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体系,系统工程学科便因此扩展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中重要的支撑。
初心不改 鲐背之年尽余热
1949年,王众托曾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至今难忘当时澎湃的心情:“那时候非常振奋,中国终于站起来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我也一定要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跨越70年,提起自己的学术生涯,王众托对于没能在最初从事的领域长期深入钻研下去而略感遗憾。“就像跑接力一样,人们总把掌声留给跑最后一棒撞线的人,但是我不后悔,还是该把第一棒跑好,完成时代交给我的任务。”王众托说。
“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王众托经常以此启发和勉励学生把自己的专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虽然学术方向历经转变,但顺应时代发展、为国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一脉相承。在对外开放、汇百川之流的时代气息中,从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再到智能化,随着新中国工业体系的脚步,王众托始终站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并培养了一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晓哲、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李林为代表的社会栋梁,桃李满天下。
如今虽已是鲐背之年,王众托仍经常出现在校园和图书馆里。图书馆屡次提出送书等服务,都被他婉拒,仍然坚持自己借书、还书,不愿给别人增加负担。对于各类科普活动和讲座报告的邀约,王众托总不辞辛劳,亲身参与,以此来分享治学之道、普及科学知识,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服务于祖国的科教事业,更以一种强大的榜样力量,启迪引领一代代后辈学人奋发向上、科研报国。
(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杜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