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网络良好生态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19-04-20 21:48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4-19 09:10 | 查看:1304次

  文宏 林彬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这一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为我们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促进网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中国有超7亿的网民,越来越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网民们频繁在网络上获得信息、交流想法,会对国家、社会、工作、人生等相关话题的舆论,产生重要的舆论影响。建设网络良好生态,意味着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络空间的常态和危机状态的管理,让互联网成为连接党政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具体而言,政府需要关注落实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危机状态下网络引导舆论的作用,包括网络舆情发展和政府舆情管理;二是常态下网络反映民意的作用,包括民众网络参与和回应型政府建设。

  发挥网络引导舆论作用,重视网络舆情走向的引导

  舆论和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网络舆论,是指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但网络社会的匿名性、互动性及快速传播性,为网络舆论向网络舆情的发生提供了“天然条件”。在网络空间内,民众对政府管理以及其他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便构成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互动演化,无疑给政府部门引导舆论和管理舆情带来了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这就意味着,发挥网络引导舆论的作用,应强调对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舆论,即网络舆情的管理。

  能否科学有效疏导舆情和管理舆论,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通常具有共情特性,民众情绪共振、情感共鸣的参与和热议带来了舆情的发展变化。缺乏对网络舆情的分类治理、演变规律的研究梳理,导致在实践操作中,政府回应对整体舆情的疏导和治理效果并不乐观,反而易导致舆情向消极化发展。网民的舆论焦点从事件本身讨论,转移至政府作为的质疑,造成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机。政府消极管控与网民诉求间的偏差,滞后回应与“首因效应”间的偏差,正当履职与信任缺失间的偏差,导致在实践操作中,政府回应并非总能达到对网络舆情的正向调节。

  这亟需改进政府应对舆情的管理策略,以及对待舆情事件的立场态度。政府应从树立科学的舆论引导理念着手,密切观测舆论发展态势,准确把握舆情的演化发展规律,强化政府介入和回应,积极公正处理舆情事件,以期实现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善治。

  发挥网络反映民意的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民众网络参与或网络问政,本质是一种民意表达方式,是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行使。政府回应就包含对民众要求的反应和公开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来践行群众路线,“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民众关切、解疑释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当前,民众通过网络途径表达个人想法和意愿,但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地域、经历、观点和想法存在一定差异,并非能够对所有问题都看得准、说得对。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坚持做到“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将互联网打造成为政民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现如今,各级党政部门都有完备的网络门户平台,还有专门的“两微一端”能够实现实时互动。因此,从政策咨询到流程办理,从信息反馈到意见投诉,网民在互联网的平台都可实现,极大地提高了网上办事的效率,从而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作用。不过,现实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以待完善,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参与渠道的民意代表性亟待增强,网络空间的参与受到诸如基础性设施、上网设备、网络技能等影响,对参与者的法制化、规范化行为的要求需更加科学合理;二是政府回应的有效性亟待提高,政府“不回应、乱回应、晚回应”的回应力不足问题屡见不鲜,政府多部门的推诿和转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效果;三是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亟待规范化发挥,多是借助舆论事件发酵,才得以引发政府关注。

  政府的常态民意吸纳建设,就是要发挥好互联网作为政民交流沟通平台的作用。政府日常积极了解民众诉求,实则对危机状态下的政府信任和舆情管理至关重要。为此,首先,强化合作理念,不断增进政府与民众的合作关系,达成国家治理实践中的民意共识;其次,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回应公民的利益诉求,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再次,切实拓展网络沟通的渠道,保证沟通渠道的通畅性和便利性,落实民众的表达权;最后,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改善组织引导和部门协同机制,确保准确回应,从而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发挥互联网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