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0 21:4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4月10日 01 版 | 查看:1736次
清明节期间,西藏昌都军分区副政委徐洪刚带领官兵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矢志戍边的信念。
“当兵没有打过仗是遗憾,没在高原边防当兵也是一种遗憾。”2018年9月,47岁的徐洪刚主动申请上高原,踏上昌都这片热土。
初到藏东高原,头疼、失眠折磨着徐洪刚,恶劣复杂的气候让他受过伤的身体“警报”频现。但只要身体稍微好转,他便走边关、上哨所。
“副政委,能给我们看看你身上的伤疤吗?”“能给我们讲讲你勇斗歹徒的故事吗?”“你是如何从初中文化提升到研究生学历的呢?”徐洪刚经常被战士们围着问个不停。
“……感觉胸前热乎乎的,一摸,原来是肠子出来了,当时我就想把这个肠子塞回去,但面积太大,塞不进去,我就只有用穿着的背心把这肠子兜起来……”
徐洪刚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当年惊心动魄勇斗歹徒的经过。1993年8月17日,云南省彝良县籍士兵徐洪刚探家期满,乘坐长途公共汽车返回部队。路上遇到4名歹徒抢劫,他挺身而出制止:“住手!不许这样耍横!”4名歹徒把徐洪刚团团围住,轮番用匕首向他身上猛刺。徐洪刚身中14刀仍忍着剧痛跳下车,用尽力气去追歹徒。4名犯罪嫌疑人后来全部被抓获归案。他历经三次大手术才活下来。
徐洪刚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一时间,他的名字家喻户晓。“见义勇为英雄战士”“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接踵而至。面对这些,徐洪刚却异常清醒,他常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符号。”
伤愈出院后,他便悄然回到单位,徐洪刚心里明白:“不能躺在荣誉中活着。”次年,组织安排他到济南陆军学院学习深造,由于步兵专业与他以前的通信专业差别较大,许多课目只能从头学起,只有初中文化的徐洪刚倍感吃力。
“勤能补拙。”徐洪刚始终相信这句话。课堂上他认真听,课下他追着问,别人休息,他熬夜苦读。一次,进行夜间战斗地形训练时,学院领导考虑到他受伤后的身体一直不好,便有意让他休息,他找到领导说:“不能因为我身体不好而搞特殊化,我要同大家一起跑。”
两年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徐洪刚被分配到部队带兵,他把部队当学校,视战士为“老师”,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在工作中汲取“养分”。
1999年,徐洪刚再次进入院校学习深造,他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丢掉多年的英语成为他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入校的前三个月,他从未出过学校大门,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身体瘦了十几斤,英语成绩终于上去了。
凭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那股不甘落后的劲头,徐洪刚读完研究生,成为一名“知识型英雄”。
26年来,徐洪刚始终保持着党员本色,用最平凡的姿态做着不凡之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1998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华夏大地。正值长江水位最高、险情最大的时候,一声令下,徐洪刚所在的部队奔赴抗洪一线。
8月下旬,部队所在的乌林镇青山段长江大堤出现了400米溃口性脱坡的特大险情。徐洪刚与全连战友迅速投入到抢险决战。连里组织党员突击队,身为副指导员的徐洪刚第一个报名,并担任突击队长,扛着几十斤重的泥袋在没膝深的淤泥里来回奔走,受过刀伤的腰部痛得钻心,他始终咬紧牙关,向前奔跑。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带领200名官兵千里驰援,穿越死亡之谷,从映秀挺进银杏乡,为受困群众送去救灾粮。
徐洪刚始终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来到雪域高原以后,他经常走进十八军军部、博物馆、军史馆、烈士陵园等地现场感悟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他阅读相关资料,从字里行间找寻“老西藏”的足迹,领悟“老西藏精神”的实质内涵。
2018年10月,金沙江塌方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刚上高原不久的徐洪刚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昼夜值班,主动协调沟通,有力地保证了整个救援行动。
都说当兵苦,最苦是高原;都说高原苦,最苦是戍边。今年3月22日,徐洪刚带着一群钢铁哨兵踏上巡逻路,在复杂的气候条件下执行巡逻任务。
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10多公里的沼泽地、20多公里的塌方地段、8条冰河、7处泥石流冲沟……他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不走“寻常路”;崎岖的山路、险恶的峭壁、刺骨的冰河,置身于这群年轻边防官兵中,他找到了“老西藏精神”的“新”传人。
“很荣幸,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徐洪刚说。
“不恋故乡绿色艳,愿与雪山共百年。”巍峨的雪山映衬着徐洪刚忠诚戍守边关的身影。“只要祖国需要,我将继续戍守,守护这片雪域高原。”徐洪刚深情地说。
何勇 张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