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7 22:22 | 来源:法制日报 2019-03-24 第05版 | 查看:1172次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本报通讯员 马云骢
“王阳明二十余年格物不解终在流放时穷尽了理;我混沌了十八年,才得以全面细致地回首过往,不至于带着情法疑惑一直浪荡下去……”收到这封来自监狱服刑人员小奇(化名)的来信,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庭长杨洁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半年来的担忧似乎可以放下。
2018年7月的一个午后,小奇在超市购物后,无意中发现一名身穿高中校服、长得酷似自己“前女友”的女孩,想到自己感情受挫的经历,便不自觉地尾随这名女孩来到某小区二层平台处,对她实施了猥亵行为。同年9月底,检察机关指控小奇犯强制猥亵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审理此案时,杨洁发现小奇是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应届毕业生,并以657分的高分获得某名校录取通知书。这本该是举家欢庆的时刻,小奇却因一念之差,走上了违法之路,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面对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犯罪嫌疑人小奇,杨洁拨通了小奇母亲的电话,全面了解小奇的成长经历。在父母眼里,小奇一直是让他们省心的“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用上课外补习班,甚至很少做家庭作业,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很早就开始上寄宿制学校,生活上也没让我们操心过”。
小奇母亲的这些话,让杨洁愈发迷惑:这样一个智商与情商双高的孩子,为何会走上违法道路?杨洁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小奇的行为应该是与其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重要关系。
“把小奇提讯到法院,让他父母也过来,咱们开一次谈心会”。在父母和法官的见证下,小奇终于敞开了心扉:“我上寄宿制学校时,一个比我大的室友经常欺负我,还把垃圾桶扣在我头上。我对妈妈说后,她却不相信重点小学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对老师说,老师也不以为然,甚至欺负我的人还被推荐为优秀学生。坏孩子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老师的青睐,那我做好孩子的意义何在?”此后,这个心结一直在小奇脑海里如影随形,直到那天他猥亵了那名女孩。“一直没机会说出来这段委屈,谢谢法官给了我这个机会可以和父母真正地交流,说出我的心结。”小奇说。
案件经审理,小奇因犯强制猥亵罪,被判处了一年零三个月有期徒刑。在送小奇回看守所的路上,杨洁叮嘱他好好改造,每月写信汇报思想动态,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按照约定,小奇每月给杨洁写信,谈论他对善与恶、情与法的思考,也透露出他积极接受改造,希望回归社会、回到家庭,并准备参加下一年高考的决心。信中,小奇还提出了自己面临的人生困惑,期望法官阿姨给予答复。
考虑到通过信件交流不利于掌握小奇在狱中的具体表现和思想动态,杨洁决定前往监狱,对小奇开展判后回访。在繁忙工作之余,杨洁为小奇挑选了法律读物、励志书籍,还专门购买了英语四级辅导书等。
“从来信中看到,你的思想和内心都发生了转变。最近生活怎么样,有没有要对阿姨说的?”杨洁普通的几句话,却让小奇有些哽咽:“太感动了,没想到您专程来看我。感谢您在关键时刻拉了我一把,避免我日后铸成更大的祸端”。听到小奇真心实意地悔过,杨洁露出欣慰的笑容。
“对于少年司法工作而言,一份判决书并不是案件的终点,给予犯错孩子心理上的辅导与矫正,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犯罪根源,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以崭新面貌融入社会,这才是少审法官不懈的追求。”
杨洁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近10%的校园暴力被告人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一些被欺凌学生会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成为新一轮的欺凌者,这便是校园欺凌的“恶性循环”之痛。
“把违法犯罪问题预防在源头,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们。”杨洁介绍,目前石景山法院与石景山区教委合作,在全区设立了“相伴青春法官工作室”,法官会定期走进学校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化解校园纠纷、防控校园欺凌,以期打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预防、共同保护的局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