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小传:艾思奇(2图)

发布时间:2019-03-26 21:06 | 来源:光明日报 2017-03-15 16版 | 查看:1893次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党在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云南腾冲人,1910年生,1933年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担任抗大主任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总编辑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宣传、研究,他在这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23岁时发表第一篇哲学论文《抽象作用与辩证法》,24岁到26岁出版代表性著作《大众哲学》,后又结集出版《哲学与生活》。在延安时期,出版了宣传和研究毛泽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著作《“有的放矢”及其他》一书。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的理论读物《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一书,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著作《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

  在谈到哲学通俗化时,艾思奇指出:“文体的软化,是通俗文的一个条件。但单单软化了文体,不一定就是通俗文。……通俗文必须有大众来接受,这是前提。”“换句话说,通俗文不单是要软化文体,而是要软化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一生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是思想理论战线的一名战士。在哲学活动的早期,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批判了蒋介石的力行哲学,特别是揭露了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反共反人民的愚民哲学本质,批判了陈立夫唯生论哲学、阎锡山“中”的哲学;在批评力行哲学时,他指出:“《中国之命运》里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极端不合理的唯心论。”“总而言之,《中国之命运》的哲学是愚民哲学,在‘真知’的名义下要求人民盲从。我们应该反对这种欺骗人民的极端有害的哲学,我们应该揭露它的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封建买办性的法西斯主义的真面目!”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非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辨析,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阐释,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延安时期,他就翻译了德国诗人海涅的文学作品《一个冬天的童话》;他写过科学小品,如《谈死光》,他在该文中指出:“当我们听到死光的消息而战栗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看一看社会,看一看为什么会造成这些惨剧的根本原因。”在谈到文艺时,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指出:“全部文艺史证明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证明真正创作的源泉是存在于人民生活中。”“一个文艺工作者一旦拒绝这个反映社会存在,反映社会矛盾运动的任务,他的创作力量就要归于枯竭,他的作品内容就要变成空虚的和虚伪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