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7 20:4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2-17 08版 | 查看:730次
郑荣明
当今书法界,各种层面的“导师”骤然大增。“导师”这个听起来似乎比“教师”“老师”更“高大上”的称谓,被许多从事书法教育、培训的职业人士充分运用了起来,进而成为一种“时尚”,且有蔓延之势。
在这个书法艺术大繁荣、书法教育渐火热的时代,书法教育的层次提升当是题中之义,专业教师的扩容也当是时势所趋,都是值得欣喜的好事,本应无所非议。如果这些“导师”确实是在有责任地“导”,切实传导了中国艺术精神,承担了立德育人大任,的确值得欢欣鼓舞。问题是,有些所谓“导师”似乎未能让书法教育取得高质量提升,书法“专业化”对推促书法创新的贡献堪忧。
目前,书法领域“尚技”之风依然盛行,这是书法发展中的非正常现象,其产生与伪导师顺应“展厅时代”之势指导学生密切相关。在书法教育领域,一些院校的书法专业把培养书法家当成主要任务,想成名成家就要“入展”“入会”,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子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极易从专业修炼之路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社会上一些业余书法培训机构,为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更是把“入展”“入会”作为唯一目标,对“尚技”之风推波助澜,成为培养“书法技术工人”的“流水线”作坊。还有一些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书法教育,唯“高端”是瞻,贻害更甚。这种以尚技、炫技为荣、为本的现象,背离了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人文之道,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
当下,书法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与伪导师相关,即盲目追逐市场和价值。市场经济时代,书法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无可厚非,体现了时代进步。但是,当某些书法家的书法行为渐成逐利行为,将书坛视为名利场,便需要警惕了。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伪导师不无关联。有些伪导师以炫耀润格为尊,以靠书法获利为荣。弟子们则上行下效,一些年轻书家、初有成绩的学子,迫不及待地构想、铺设谋取利益的捷径,早早制定、公布自己的作品价位,并借助网络等平台兜售作品。而伪导师们通过“导师班”“高研班”等培训课程谋利之手法,也为年轻人所追捧。这种逐利氛围对书法艺术健康的肌体从上至下的侵蚀作用,不能不令人忧虑!
如今,书法正在迈向“专业化”时代。专业化的推进和实现,理应在书法学术层面得到显著体现。近些年,书法界学术成果大增,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还需增加思想的力量,改进书法教学方法,拓宽办学思路。
关于“导师”的话题并不仅限于上述这些。从问题的揭示之中,希望各个层面的“导师”都能够重新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担当。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书法导师应传授的“书法之道”,其核心又在何处呢?“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从先贤之语中可知,深入中国书法核心传统,用心体悟中国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导师们才能更真切、准确地领悟自身在书法传播、教育中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个弘扬中国书法正大宽博、清刚雄健主流精神的时代,在这个思想激越、创新活跃的文化盛世,书法导师若不能正其位,则无法行其道,必须省之、慎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