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友自发办“最感人寿宴”(2图)

发布时间:2010-01-09 08:19 | 来源:扬子晚报 2009年1月8日 第A03版 | 查看:10874次

两位寿星是古稀夫妇,他们先捐10万给四川灾区,又捐出女儿寄来的万元“寿宴钱”

吴修德夫妇去年在四川丹棱县“爱心纪念碑”旁合影。中秋 陈咏 摄

热心网友、市民举杯祝福两位“爱心老人”。中秋 陈咏 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家住扬州石油新村的一对退休夫妇吴修德、李翠珍,将自己一辈子积攒的十万元钱全部捐给灾区,当地特别立起一块“爱心碑”以示感谢。7日是吴修德老人70岁生日,在上海工作的女儿考虑到父母经济已不宽裕,前段时间特地寄来1万元让他们操办古稀寿宴,两人却又“偷偷”地捐给了慈善总会。昨日,扬州众多网友和热心市民自发以“子女”的名义为二老祝寿,大家送来生日蛋糕、围巾、棉衣等礼物,场面温馨热闹,欢声笑语不断,该寿宴被网友称为“最感人寿宴”。

  四川灾区立碑谢“爱心恩人”

  吴修德、李翠珍老人都是江苏油田的退休职工,老吴今年70岁,有心脏病,老伴小他4岁,患有眩晕症。前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们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捐助活动,但老吴捐完后觉得还不够,便试探着与老伴商量:“我们把这些年省下来的10万块钱全部拿出来,帮一把灾区的孩子们吧。咱们有退休金,看病能报销,生活不愁,这些都是国家给的,现在灾区困难这么大,我们就出出力吧!”

  刚听到这番话时,李翠珍非常震惊:2006年老伴心脏手术花了4万多元,这10万块钱都是他们一分一分好不容易攒下的,可以说是一辈子的积蓄啊。为了省钱,老吴冬天都穿便宜的棉衣,羽绒服都没穿过,30多年前结婚时的旧家具至今还在使用。但看到为灾情常常流泪的老伴,想到灾区困难的孩子,再想想自己童年也很艰苦,李翠珍很快支持了老伴的想法。

  随后,经过与四川省眉山市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联系,吴修德、李翠珍夫妇决定将10万元钱捐赠给眉山市丹棱县最边远的顺龙乡中心小学,这笔钱也成为该县当时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此后他们亲自前往灾区,把10万元送到顺龙小学。还和顺龙小学的女生张薇、徐彤,丹棱县中学高二学生李应清、初一学生张敏这4名贫困学生签订了“爱心资助协议”,一直供他们念完大学,两位老人当场资助这些孩子数千元。丹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天华在捐赠仪式上深情地说:“这是丹棱县灾后至今为止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助,这是两位老人几十年省吃俭用的积蓄,我们一定管好用好二老的爱心捐赠,全部用于顺龙小学的灾后重建工作。4位受助的同学一定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爷爷、奶奶的关爱,长大了传承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优良传统。”

  丹棱县记住了来自江苏扬州的两位“好人”,去年4月,当地政府特制了一块近两米高的“爱心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吴修德、李翠珍夫妇的姓名、照片和感人事迹,树立在顺龙小学校门口,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

  “孩子们读书比过寿更需要钱”

  昨天是吴修德老人70岁生日,早在一个月前,在上海工作的唯一的女儿就给老两口寄来了1万元,作为祝贺父亲大寿的一点心意,希望他能过一个热闹、体面而又隆重的古稀大寿。“我父亲心脏不太好,前几年还做过更换心脏主动脉瓣的大手术,现在病情又出现反复,每天都要服用一大堆药,随身要带‘救心丸’。母亲也患有严重的眩晕症,两个‘老病号’,随时都需要钱。前年捐给灾区10万元,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他们事前跟我商量,说要捐钱,把你以后的嫁妆捐了,还让我不要怪他们。”女儿通过电话告诉记者,自己尊重父母的做法,不会怪他们。考虑到他们资助灾区孩子后更加省吃俭用,连防老的钱也没了,所以这次特意叮嘱他们要保管好这笔钱,“专款专用”,别再捐了。

  “70岁大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简单过过就行了。”吴修德告诉记者,“我去过灾区,亲眼见过受伤的学生,倒塌的校舍。像顺龙小学的综合楼被撕开了很多道大裂缝,住校生宿舍也没有了,学生每天走20多公里山路上学,住校生两人挤一张床。他们太艰苦了!这1万元,够好几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了,他们更需要这笔钱!”老两口反复商量后决定,不再大操大办生日,瞒着女儿“偷偷”把这笔钱捐给了扬州慈善总会。吴修德只希望生日那天,和几个老朋友聊聊家常,翻翻四川孩子的来信,听孩子们喊一声爷爷奶奶,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了。但为了不影响灾区孩子期末复习,他们还是考虑把70大寿的消息暂时“保密”。

  网友带着“寿礼”自发登门祝寿

  不过,吴老捐1万元“寿宴钱”的消息还是被老朋友“抖”了出来,感动之余,还在扬州颇有名气的“Q言Q语”QQ群上发布了消息。群里的网友们得知消息后,感动地展开讨论,大伙纷纷表示要为老人献上最有意义的祝寿礼物。“送点实用的东西,比如围巾,在寒冷的冬天给他们送上温暖。”“我们给二老办一次特殊的寿宴,把其他‘扬州好人’也请过来。”“我给老人送件过冬大衣,就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爸爸看待,祝愿这个可敬的老人健康长寿!”网友们积极响应,纷纷“支招”,点子越来越多,老人的古稀生日越“炒”越“热”。

  “祝二老健康长寿,幸福常在!”昨天上午,扬州的市民、大学生、网友以及曾获“扬州好人”称号的李彬、徐明峰、周琴等二十多名各界代表来到吴修德、李翠珍夫妇家中,向吴修德老人祝寿。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家送来了生日蛋糕、保暖大衣、保健品等寿礼,以各种方式向这对“爱心夫妇”表达最真诚的祝福。随后,大家还自发掏钱,在饭店办了一桌宴席,给“低调”的老人过寿。“不是每个有10万元积蓄的老百姓都愿意倾囊相助的,他们接连倾其所有,帮助别人。哪怕他们两手空空,也是最富有的人,二老的爱心善举,值得社会各界学习、发扬。”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牺牲战友父母、本报曾多次报道的“扬州好人”李彬在现场十分感慨。

  “我心里一直有种感恩情怀”

  “我能有今天,离不开热心人的帮助。我来自贫苦家庭,因为组织的培养,给我不少机会,让我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几十年来,我内心深处,一直有股感恩情结。”吴修德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都是上海人,小时候家里都很穷,尤其是自己,兄弟姐妹6个,日子很艰难。1958年初,上海市政府组织动员上海1.2万名知识青年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支援湖北、安徽两省。时年17岁的吴修德,响应号召积极报名,成为这批知青中的一员。同年5月,吴修德来到了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大垸农场。在这里仅干了3个月,就被领导和身边的知青推荐到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上学,从此,自己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1960年那年,我还在学校上学,突然病倒了,一查是伤寒,组织上很关心,及时帮助治病,老师送来营养品,问寒问暖,大伙对我有恩哪!”老吴含着泪介绍,大学毕业后,自己无论是在湖北省潜江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在江汉油田,还是在江苏油田,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工作也越干越出色,“5·12大地震,震得太惨了,我们心疼啊,一连几晚都没睡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是一名党员,更该尽一份责任!”

  自己捐出毕生积蓄后,身边不少人,甚至是几十年的老朋友感到不理解,回想起这些,吴修德始终认为“很值”,“去年参加立碑仪式,我第二次来到顺龙小学,看到孩子们的床、课桌,教室的讲台都已经换成了新的,墙壁也是一片雪白,孩子们张张面孔也都充满了生机。看到自己的捐助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变化,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无价的。”老吴还向记者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他们即将离开时,受资助的张薇同学和她的母亲赶了近3个小时的路程,专门来到他们居住的旅馆,一定要当面表达谢意。受资助后,张薇学习更加努力,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她的母亲坚持将“土特产”——自家腌制的鸭蛋、腊肉塞到他们手中,“这是张薇家过年时硬省下来的,他们说一定要留给扬州恩人。捧着这些特产,我真的感到自己的所做所为太有意义了,我也感谢这些朴实的孩子,他们给了我晚年的充实和愉悦。”采访末了,两位老人说:“我们会继续资助这几个孩子,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只要他们进步,我们省点,困难点,心里踏实,高兴!”

  通讯员 陈中秋 本报记者 陈咏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