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前提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9-01-26 20:47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1-25 10:02 | 查看:2687次

  代金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些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的重要作用和目标指向,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由此,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得以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提供丰厚土壤;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守正出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应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其目的是为了人民,其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唯有如此,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既不能妄自菲薄、自轻自贱,也不能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我们应该以审慎的目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辩证地对待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努力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第一,强化辩证思维,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认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是我们做好“双创”工作的客观要求。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往往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也要随时代发展变化。毛泽东同志强调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采取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恰当态度。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古今中外的文化时,也时常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从逻辑上把握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一方面应把“和谐”“仁爱”“诚信”等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加以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还应对“官本位”“三纲五常”等消极庸俗的伦理文化予以坚决摒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只有强化辩证思维,认真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全面地、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创造和发展。

  第二,加强统筹协调,处理好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因此,我们应加强统筹协调,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又要坚持民族文化本位。面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拿来用,不适用的不能生搬硬套。应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关注现实生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结合社会实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人民的实践永无止境,文化的创新和创造也永无止境。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作,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文化创新发展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关心人民命运、反映人民心声、满足人民期待。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产生活中,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历史并“活”在当下。具体来说,应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俗传统等与文艺体育、工艺旅游、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等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之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我们应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增强文化自信,为人民奋斗凝心聚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有足够自信,努力展示其独特魅力,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不能停留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上,我们应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且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妥善解决好知和行的关系,做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作,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取得新成就。因此,我们应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新时代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