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6 20:43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1-25 10:11 | 查看:2607次
王增福
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理论创新、完善制度体系,而且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既需要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为此,我们需科学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深邃思想观念、合理道德规范和治国理政智慧,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源于对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未来文化的准确把握,因此文化自信需以科学认知传统文化为逻辑前提。中华传统文化曾为增强民族认同、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和推进人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甚至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的汉唐雄风和明清气派;但它毕竟产生于传统农业社会,这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注重人伦精神气质和家国合一政治结构的文化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因禁锢于人伦而无法孕育出现代文明。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超越时空的优秀成分和精华要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仍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唯有树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才能真正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辩证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坚决抵制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割断历史传承、否定民族文化,怀疑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价值和时代作用的文化虚无主义;二是企图“以儒代马”“崇儒淡马”“以儒治国”“全盘儒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三是主张“全盘西化”“以西为美”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些错误思潮与观念都是文化自卑、文化自大、文化自负等错误心理的显现,也是文化意识薄弱和文化自主性缺失的表现。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及时代价值,也要明晰其糟粕及现实影响,充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助力。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赋予其崭新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进而释放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功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即由家庭道德转向社会公德、由个体省思转向社会实践、由伦理政治转向现代政治。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成以农业为生产基础,单一固化的生产方式使古人遵循既定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社会交往中注重亲情伦理与个体私德,这难以适应以流动性、异质性、多元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只有将传统文化的伦理要求由家庭道德转向社会公德、由“君子之德”转向公共道德,实现对古代神圣形象的“祛魅”,才能培育现代公民。其次,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沿着“修齐治平”的路向,将国家和社会活动建立在个体“慎独”和“省思”基础之上,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只有将对传统文化蕴含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理念的运用由个体认知转向社会实践,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思想精华和智慧启迪展现出新价值。再次,传统文化是伦理与政治、道德与文化、认知与情感合一的价值系统,它侧重于人际关系规范,关注文化伦理效应,难以满足当代政治发展要求;只有将传统文化“忠孝合一”“家国合一”的政治模式,转向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为特征的现代政治,才能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继续发挥文化引领职能,提升治国理政现代化水平。
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历经时代洗礼与转型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及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相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又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体、以和为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选择的思想基础、市场经济实践的文化土壤、先进文化繁荣的精神活力、和谐社会治理的政治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它既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的源头,彰显出华夏儿女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使命感;也是提升个体现代性品质和理性精神的基本动力,推动中华民族成员素质能力的不断攀升;更是当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展现出文化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强大生命力。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须新视野新方式新路径。一是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现代化视野,以适应经济社会变革为根本指向,以自我求变求新的时代视野,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适应性和共生性。二是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度弘扬。三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崭新格局,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国民教育各个层面与环节,建构全过程、全场域、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四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益文化元素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学以致用”“为我所用”的方式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再生。
开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征程,离不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支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在现代视域中科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转化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治国理政的动力源泉,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中华精神认同的信念之源。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项目(18BDCJ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