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6 20:40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1-25 10:02 | 查看:1442次
欧阳雪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双创”方针是对我们党传统文化观的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的任务,要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进一步提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强调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入侵,我们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族文化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看到文化遗产的阶级性、时代性,又重视它的继承性和借鉴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党的十六大报告阐述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强调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双创”方针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又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在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化主体意识的文化自觉,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双创”方针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坚持什么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双创”方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双创”首先要求重视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要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坚决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反对以洋为美、以洋为尊,反对贬低、漠视传统文化。只有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为文化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坚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分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在客观理性地分析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中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最后,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源头活水,我们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的原则,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既不是守成不变,也不是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双创”方针的立足点是今天,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取舍,并不断推陈出新。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警惕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应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来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其本质内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从而在当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超越。
第三,“双创”方针指引新时代传统文化发展之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它突出实践标准,追求当代价值、意义,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化传承创新需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继承与创新的内容应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来判断和取舍。只有适应深刻变化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践,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使其为形成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借鉴。可见,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创造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内容和智慧,是“双创”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
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不断增强其影响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