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卢旺达人”的启示——纪念1994年大屠杀遇难者

发布时间:2019-01-12 22:4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1-10 17版 | 查看:2164次

  吕  强

  凌晨时分俯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地面上的灯光灿若星河。当地人说,这里每家每户晚上都会在院里亮一盏灯,为的是给1994年大屠杀遇难者祈福。

  25年来,在反思历史中促进和解、追求和平,成为卢旺达举国年复一年的惯例。2000年,联合国大会将大屠杀开始的日子——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这也是每年卢旺达民众举办纪念活动的高潮。位于基加利的大屠杀纪念馆,忠实地还原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端详纪念馆内保存的一件件实物资料,观看幸存者的口述影像,人们总是忍不住伤心的泪水。中央展厅挂满了遇难者和他们家庭成员的照片,讲解员说:“这里是供幸存者思念他们家人的‘家’。”纪念馆有三个永久展览,其中一个是“孩子的房间”,里面满是孩子们的笑脸。有一个孩子的照片旁写着:“大屠杀开始时我只有10岁,那天听说父亲被杀害,我们全家都在哭泣。妈妈让我祈祷,我祈求上苍能帮助我报仇。但母亲告诉我不能延续仇恨,她说‘即使我死了,你们也不能去报仇,这样是不好的’。”

  在卢旺达,人们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他们对现在的和平生活倍加珍惜。“我很难说完全不恨他们,但我必须原谅,为了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是的,现在我仍和这些杀死我妹妹的人做邻居。”一位亲历惨剧的当地人说。从历史的教训中,卢旺达人学会了宽容与和解。把反对部落主义、分裂主义写入宪法,身份证登记中取消“民族”选项,给大屠杀幸存者提供土地等经济补偿,上门给民众做心理工作……卢旺达努力弥合历史伤痕。

  发自内心的彼此宽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解。为实现和解,卢旺达启用传统的加查查法庭,把大屠杀施害者和受害者召集到一起,让罪犯表达忏悔,鼓励受害者宽恕,推动双方达成和解。这种依靠非洲部落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充满人情味,让彼此的善意直抵对方内心。从2002年至2012年,1.2万个加查查法庭审理了近200万起案件,帮助卢旺达人克服了殖民统治长期遗留的民族问题,走出了大屠杀的阴影。如今,卢旺达人自我介绍时不再提及自己的民族,而会说“我是卢旺达人”。

  民众团结一心,国家才能稳步发展。如今的卢旺达朝气蓬勃,经济快速发展。每月一次的“乌姆干达”全民义务劳动,让城市乡村保持整洁。良好的治安,让行人在夜里也能安心自如行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卢旺达经商环境指数跃居全非洲第二,是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表率,基加利还获得非洲首个“联合国人居奖”。

  凝视基加利“明亮”的夜晚,或许可以理解每户人家点亮的那盏灯火,既是在追思逝者,又是在照亮前行的路。卢旺达实现民族和解、国家发展的历史,给那些同样面临民族和解难题的国家带来了启示。抛弃干戈和仇恨,化悲痛和泪水为团结合作,才能有国家和人民发展的前景。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我是卢旺达人”的启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