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24 22:05 |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18年12月24 3版 | 查看:3824次
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生前佩戴的党徽(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姚建 发自济南 12月20日早晨,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山东省沂南县逝世,享年104岁。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
张淑贞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国家民政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等通过不同形式对张淑贞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专程前往沂南县送别,表达对张淑贞同志逝世的悼念,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刘家义说,张淑贞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沂蒙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传承者,我们要向张淑贞同志学习,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沂蒙精神。
张淑贞同志1914年9月出生在沂南,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有着近8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沂蒙新“红嫂”于爱梅的母亲,是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抗战时期,她家作为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首长机关所在地,罗荣桓、徐向前、朱瑞等首长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过。张淑贞的婆婆王换于带领全家为八路军做军鞋、筹军粮,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助八路军伤病员。张淑贞和婆婆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其中就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等,而自家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临终前,张淑贞叮嘱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党员补助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去世时,她手里紧紧握着一枚党徽。张淑贞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一生追求进步,爱党爱国爱军,张淑贞的一生体现着沂蒙“红嫂”的大爱大义,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前往殡仪馆送别的人们纷纷表示,张淑贞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老党员、老“红嫂”,但沂蒙精神光辉永驻,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和发扬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淑贞小传
张淑贞同志1914年9月出生在沂南,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到1943年,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党员发展工作。
3年多时间里,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
临终前,她把珍藏的党徽攥在手里
——追忆百岁“红嫂”张淑贞
□ 新华社记者 潘林青 陈灏
冬至。沂蒙山下白幔低垂,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她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毅然入党,自己的孩子挨饿也要冒着生命危险抚养40多个革命后代,临终仍不忘党员的忠诚——她用一生诠释了人民为何跟党走。
“红嫂”远去,但“红嫂精神”却一直在传递,已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奋勇向前。
“扫荡”中抚养40多名孩子
“惊悉抚养我们童年成长的老娘驾鹤西去,我们悲痛欲绝。”张淑贞老人去世后,她的女儿于爱梅收到了一封由多名将帅子女联名撰写的悼念信——70年来,张淑贞是这些将门之后共同的“娘”。
张淑贞的老家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1939年夏天,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罗荣桓、徐向前等革命先驱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
战斗说来就来,革命将士的子女们无人照料,张淑贞和婆婆创办战时托儿所,3年多时间里,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三天。老人生前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的爸妈出去打仗了,孩子我们养起来,他们也就放心了。”
物资匮乏的战时,要在敌人“扫荡”中抚养40多名孩子,难度可想而知。
抗战最艰难时入党
“娘有时候不清醒,以为现在还是抗战时期。”儿子于千林说,张淑贞经常让他赶紧煮挂面,一煮就是10斤。“她说八路军的队伍要过来了,让战士们吃过饭再走,别饿着肚子去打仗。”
军民鱼水深情始终在张淑贞心头萦绕。她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入党,用一生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张淑贞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党员发展工作。全家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抗日干部、救治了百余名八路军伤病员。
张淑贞在抗战时期结识的将领、战士,亲手抚养过的孩子,很多后来担任了要职。但于爱梅介绍,母亲生前对家人嘱咐最多的话就是“不要提要求”“不要添麻烦”。
12月19日晚,或许是心有所感,张淑贞让女儿取出她珍藏着的三枚党徽,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那枚,攥在手心里。20日早晨6点,这位104岁的老人带着这份她最珍视的荣誉,安详离去。
蒙山含泪,沂河凝噎。
她坎坷且不平凡的一生,正如挽联所书:百岁红嫂承传大善大义,一代楷模诠释至淑至贞。
“红嫂精神”代代传
战争年代的沂蒙,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
是什么让“红嫂”义无反顾地支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答案就在历史中。
党用生命选择了“为人民”,人民用生命选择了“跟党走”。
张淑贞等老一批“红嫂”逐渐离去,新“红嫂”正不断涌现。“最美兵妈妈”朱呈镕把拥军当作永不下岗的职业;新“红嫂”李秀莲在当地出现局部征兵难的苗头时,毅然动员仍在上大二的孙子和刚刚大学毕业的侄子入伍……她们正在循着先辈们的足迹,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薪火相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