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6 18:0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12-05 04版 | 查看:943次
本报记者 申 琳
初冬,记者来到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村民孙永红家的小别墅,门里门外都生机盎然:门外香樟、枇杷绿树掩映,几十米外就是波光粼粼的龙西湖;门内茶室、书房飘香,主人挥毫泼墨,写就一幅书法作品……
“这是我们家第四代房子,每一代房子都有一段难忘往事。”讲起华西村的40年,49岁的孙永红满肚子都是故事。
“小时候,住的是村里建的3间瓦房,但只有两间的墙完全是砖砌的,还有一间用了不少苇编。为什么?虽然华西那时候已经比周边村富了,可那个年代还是物资缺乏啊!”
“13岁,村里建成了‘火车式楼房’,就是一长溜房间紧挨在一起那种,我家搬进了两上两下的新居,实现了老书记吴仁宝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个家最亮眼的房间是厕所,有了抽水马桶,还可以在家洗热水澡了。”
“23岁,住进了三上三下的小别墅,除了房间,还有车库。当时村里人还纳闷,盖个车库干什么用,你还能买汽车啊?没想到没过两年,村里真的开始给村民发汽车了。”
“这个第四代房子是2005年搬进来的,这时候咱开始讲个性化了,我年轻时学美术,得给自己留个书画创作间,地下室还得有个家庭影院,按老书记的话说,咱们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
……
孙永红家住房的变迁,是华西村40年来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生动缩影。这个仅拥有600多亩农田的苏南村庄,当年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政策指导,从本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选择走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乡镇企业的道路。2017年,华西村上缴税收由1978年的28.18万元增加到13.56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1978年的220元增加到9.05万元,增长了400多倍。
近几年,华西村在公共文体、卫生设施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建起文体活动中心、健康体检中心、月子疗养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村文体活动中心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各类健身设施齐全,电影院同步放映各大院线影片,是华西人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在华西村,面貌常新的不只是物质,还有机制和思想。
“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为壮大集体经济,华西村多年来实行这样的分配机制。华西人既是村民也是职工,作为职工有工资、奖金收入,作为村民有年底按股分红,奖金的80%作为资本参股,第二年按股分红。这种机制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让村民持续共享集体发展的成果。
2017年,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的推动下,华西村开始实行用人、机制和股份等3项改革,村民收入主要由“年薪+分红”构成。“集体经济不是吃大锅饭,是靠本事吃饭。”吴协恩表示,要通过改革调动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让华西村永葆集体经济的活力。
对改革,孙永红坚决支持,“华西村要建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必须要有激励干事创业的机制做保障,村里一些年轻人过去满足于按股分红,产生懒惰思想。改革之后,谁贡献大谁分配的多,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动力更足了。”
30岁的葛晓燕是嫁到华西村的媳妇,2009年来到华西村,深刻感受到村里年轻人的变化,“大家的危机感、竞争意识被激发出来了,就像吴协恩所说,‘年轻人必须努力,在华西你不进则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