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深圳地标的崛起(走过40年) (4图)

发布时间:2018-11-25 21:47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24日 05 版 | 查看:2756次

唐中科 樊 星

 

深圳市民中心。邵宝奎摄

 

地王大厦。邵宝奎摄

 

东海国际中心公寓。邵宝奎摄

 

赛格广场钢结构封顶。邵宝奎摄

邵宝奎,现任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基础设施项目部经理,扎根深圳二十余载,先后参与过地王大厦、赛格广场、深圳市民中心、腾讯大厦等多个地标建筑的建设。“在深南大道,走几步就能见到我们干过的工程,这些都是珍贵的回忆。”他拿出一本相册,里面记载了他见证深圳发展的点滴。

他打趣道:“如果说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的话,把这些串联起来,我就可以讲述深圳的发展史了。” 

想了解深圳发展?本地人一定都会推荐你沿着深南大道自东向西浏览一番。地王大厦、赛格广场、深圳市民中心、东海国际公寓、腾讯大厦……这条“深圳第一路”两旁的建筑不仅是特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两天半一层

刷新“深圳速度”

1996年,亚洲第一高的深圳地王大厦竣工,中建二局以“两天半一层”的纪录刷新了“深圳速度”,并以384米的高度重塑了深圳高度。这座大厦,是邵宝奎参与深圳建设的起点。

和众多弄潮儿一样,邵宝奎一毕业就选择南下,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虽然学的是土木专业,可在工地我还是个新手。”邵宝奎回忆,“安全主任对安全管理要求非常高,我每天就拿着相机跟他从一楼走到顶楼,遇到违规的就拍下来。”为了培养大家的安全施工意识,当时现场施工的安全奖罚制度极为严格。“安全帽没有公司标志的,罚10元;帽带没扣好的,罚30元;不戴安全帽就进现场的,罚50元,没商量!”邵宝奎对安全规定如数家珍。

“要是有耍赖不服的,我就拿出相机里的照片给他看,他马上就服软,百试百灵!”照片拍多了,邵宝奎便养成了一上工地必带相机的习惯。

就在地王大厦竣工的当天晚上,邵宝奎爬到距离大厦不远处的高楼上,拍下夜幕中的地王大厦。“那个时候就数地王大厦最高,周围的楼房都比它矮多了。”邵宝奎感慨道,“想到这座大厦是我参与建设的,别提有多骄傲了。”

两万钢构件

搭造“钢铁巨人”

就在地王大厦竣工没多久,距离其不远处的一座八边形超高层建筑即将开工,这就是世界第一高钢管砼大厦——高354米的深圳赛格广场,也是首座我国自主设计投资的超高层建筑。有了之前建设地王大厦的成功先例,赛格广场的施工任务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中建二局建设者的肩上。

根据设计要求,赛格广场需3.3万吨的用钢量,两万件钢构件,俨然一个“钢铁巨人”!而将这个“钢铁巨人”连接起来的,是21万套高强螺栓、38万颗栓钉和总长度达80公里的焊缝。焊接工程量之大、焊接质量要求之高是罕见的。这个硬骨头,中建二局最终啃了下来。

1999年,在大厦封顶之后还发生过一件事。由于这个“钢铁巨人”太高,风起云涌时,抬头望去会让人产生大楼正在急速倾斜的错觉,甚至发生过周边行人竞相奔跑躲避的场面。为了让市民安心,来自深圳质监总站、深圳大学的教授和专家还发表讲话对公众解释。

“我记得当时赛格广场主体工程一共进行了5次验收,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国家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要求,允许垂直偏差30毫米,而赛格广场实际偏差仅仅7毫米。”看着赛格广场现在的照片,邵宝奎脸上满是自豪。

台风频光顾

吹不倒“展翅大鹏”

站在赛格广场顶层往西望去,有一处建筑分外抢眼,形似大鹏展翅,那就是深圳市民中心,也是邵宝奎作为项目经理接到的第一个项目。那段日子,他正式在深圳安家,从此结束了“深漂”生涯。

2000年,邵宝奎带领的项目团队承接了市民中心屋盖的建设任务,也就是大鹏的翅膀。屋盖面积6.3万平方米,总重约9000吨,屋盖长486米,是全国最大的异形曲面钢结构大屋盖,被称为深圳的“第一屋顶”。为了做好这项工程,项目部在当时汇聚了各地精英,在施工过程中,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先后诞生。其中“计算机同步控制、整体提升技术”开创了分步提升、高空合龙,多吊点提升爬升混合作业,使用激光测距仪控制各点标高的先例,成功实现了面积1.5万平方米、总重2400吨的特大钢结构屋盖的整体提升。

建设市民中心期间,台风频频“光顾”深圳。为了保证屋顶不会被台风吹倒,每次台风前安全检查时,邵宝奎都会在检查完毕后拍一张项目照片,台风离开后再拍一张。“纪念我们经历了多少次台风,也证明我们团队的能力。”积累的照片有厚厚一沓。

2004年,市民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邵宝奎和家人一起在项目前合影留念,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一次性提升

架起“空中连廊”

随着深圳不断发展,大量人才涌入,住宅楼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中以号称“亚洲第一高住宅”的东海国际公寓最为突出。楼高308米,两栋公寓间由总重量近700吨、最大跨度35米的空中连廊连接,为当时深圳结构最为复杂的超高层住宅建筑。那时的邵宝奎刚付完一套房子的首付,住上放心房的迫切心情,他比谁都了解。让大家住得放心,成为他参与这个项目的终极目标。

创新之城从不缺乏创新人才。在东海国际公寓施工中,要数空中连廊连接最难,要将总重约700吨的钢结构连廊提升至180米的高空处。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讨论和研究,邵宝奎和同事最终决定采用液压整体提升技术,先在地面上将连廊拼接完毕,最后一次性提升至高空。这在工地施工中还很少使用。

2011年12月3日,连廊提升顺利在180米的高空平稳对接就位。按照惯例,邵宝奎仍然将这一重要时刻用相机记录了下来。“时代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在前进,现在看看这些照片,也能发现我们建筑施工的发展轨迹……”邵宝奎说道,“如今,我们在施工中又引入了BIM技术,可以提前模拟整个施工过程,更加方便了!”

如今,邵宝奎带着团队又参与到深圳地铁13号线的建设中。翻看他的朋友圈,几乎每天都会有地铁建设过程的照片。“跟着深圳成长已快30年了,看到它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打心底为它高兴!”

版式设计:蔡华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