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煤大气污染为电煤的10倍以上 既要温暖,也要蓝天(图)

发布时间:2018-11-18 19:0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11-17 09版 | 查看:1173次

散煤大气污染物单位排放量为电煤的10倍以上,其治理仍是今冬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  孙秀艳

今年10月,国家电网河北省有限公司新乐市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为村民调试电暖气。人民视觉

  采暖季来临,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不少地方的“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项目进展顺利,更多居民告别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采暖模式。

  依据多种研究结论,能源活动贡献了京津冀大气雾霾的50%到60%。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地区散煤消费约6000万吨,按照专家推算,1吨散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1吨电煤的10—15倍。对急盼更多蓝天的重点治理区域来说,散煤替代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散煤治理力度越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越明显

  研究表明,替代区与非替代区相比,PM2.5浓度降了30%

  “实践证明,散煤治理力度越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越明显。”谈及散煤治理,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开门见山,“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石家庄是目前‘煤改气’‘煤改电’最多的地区,2017年散煤替代量占‘2+26’城市的57%。这几个城市PM2.5浓度均下降40%以上,名列‘2+26’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前五位。”

  为科学评估散煤治理效果,河北省选取10个全域完成散煤替代的区县和10个没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区县持续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前者PM2.5平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较后者低28微克/立方米,相差30%;与上一年改善幅度相比,前者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6.3%,较后者高出18个百分点。散煤治理对地区PM2.5平均浓度改善贡献率达30%—40%。

  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北方地区共完成散煤治理578万户,削减散煤1000余万吨。其中,“2+26”城市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74万户,京、津、保、廊近万平方公里完成散煤治理。通过大力推进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治理工作,圆满完成“大气十条”提出的“京60”标志性目标。

  “散煤治理尤其是民用散煤替代,不仅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也实打实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说,北方农村用散煤采暖做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导致了很多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民用散煤替代不仅有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样非常大。

  散煤治理的效益还表现在经济方面:取暖设备生产和“双替代”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了投资和消费增长,增加社会就业;“煤改电”对平抑发电负荷峰谷差、提高发电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散煤治理开辟汾渭平原新战场,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全国范围内工业小锅炉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仍是工作重点。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散煤治理课题提出,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2018年散煤减量要达到6000万吨,其中民用散煤减少1500万吨,工业小窑炉散煤减少3000万吨,小锅炉散煤减少1500万吨。

  既要保蓝天也要百姓暖,今年出现用气紧张的可能性不大

  提前部署各项政策措施,替代能源供应保障充足

  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完成散煤替代362万户、汾渭平原118万户,合计480万户,完成后可削减散煤1000万吨左右。

  去年冬天的“双替代”工作中,曾曝出由于替代能源不足导致居民受冻的情况。当时,各种矛头纷纷指向替代工作,有些地方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对此,姜克隽和他的团队曾做了调研,他们发现,能源缺口其实并不严重,不能采暖的个案也并不多见。当时相关文件已经对替代难到位的情况做了准备,要求优先保障居民温暖过冬,在采暖季开始的时候,如果新的采暖方式无法到位,就要采用原来的采暖方式。但由于个别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操之过急,存在赶进度的现象,导致了工作上的被动。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散煤替代工作总体还是顺利的。”姜克隽这样评价。

  即便如此,更多人还是期待这项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少点波折。今年的工作会一帆风顺吗?

  “总的来看,今年散煤替代任务与去年完成量基本相当,但更加突出多元施策,一半以上采取集中供热、电、地热能等替代方式,较大程度缓解今年天然气保供压力。”刘炳江表示。

  温暖排第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都明确规定,坚持以气定改、以电定改;坚持先立后破,对以气代煤、以电代煤等替代方式,在气源电源未落实情况下,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

  能源有保障。相关文件已明确要求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和调峰能力建设;央企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确保气源电源稳定供应。

  “各项工作的准备已经很充分,我对今年替代能源保障供应比较乐观。”姜克隽说,供应商一直在积极筹措天然气资源,五六月份“两桶油”的储气罐已经装满,而且输气管线的互联互通工作做得很棒,出现“气荒”的概率非常低。

  补贴不缺位。换得好还要用得起,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扩围至35个,全面加大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同时按照中央要求,各地要完善上网侧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采暖用电参加电力市场化交易谷段输配电价减半执行。各地还要健全供热价格机制,合理制定清洁取暖价格。

  今年的“冬防”文件中,对锅炉综合整治、散乱污整治、新改扩建耗煤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等都做出了详细部署,只要措施落实到位,减煤的目标应该可以顺利实现。

  能源结构与城市竞争力关系密切,散煤治理步伐超预期

  对小工业散煤治理已有成熟技术,整体社会成本不会增加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这四项要优化调整的“结构”,是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

  打开地图就会发现,单位国土煤炭消费量高的地区都逃不脱空气污染的恶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甚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

  要有更多蓝天,必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并举,着力补齐资源环境约束、质量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10%,长三角地区下降5%,汾渭平原实现负增长。

  京津地区由于煤炭总量控制起步较早,即使按要求下降一成,实际的减量也非常有限,相对而言,其他省份减煤的潜力更大,这对于区域煤炭总量控制很有意义。汾渭平原是蓝天保卫战新划重点区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减煤工作压力不小。

  煤炭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连。姜克隽认为,这几年,汾渭平原转型升级的脚步略显缓慢,也影响到区域内城市在全国的地位。“大家对环境质量高度关注,在高铁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做到‘用脚投票’。比如,在一个2小时交通圈范围内,西安、郑州、成都、武汉等城市谁的环境质量好,谁自然更有竞争力。”姜克隽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意识到这一点,汾渭平原城市也好,其他城市也罢,即便有困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都很有积极性。

  不只是汾渭平原,在山东、河南等地,如何卸下小工业用煤的包袱也是个烦恼。姜克隽表示,总要有地方承接京津等城市的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通过治理实现清洁化,可以做到承接产业不承接污染。在技术层面,工业园区燃煤达到超低排放已经完全没有问题,目前正在探索未来产业园近零排放的途径和可行性。安阳、新乡、邯郸等城市的试点表明,虽然企业搬迁前期成本较高,但后续社会对污染的治理成本明显下降,总体社会成本并没有增加。小工业入园已成为各地减少散煤的新路径。

  大幅削减煤炭用量的另一面是对其他能源需求的增加,这会不会影响到我国能源结构的安全?姜克隽表示,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我国实现空气质量标准的强化路线图研究”结果,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非常快速,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会达到13%,加上核电、天然气供应扩大,我国能源结构会更加合理。

  “我们对实现大气污染控制目标与散煤减量的步调匹配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现在散煤治理的速度已有适度提前,也就是说非常乐观。”姜克隽说。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既要温暖,也要蓝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