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8 13:25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年11月16日 第6版 | 查看:982次
煌煌颛顼之风,悠悠六朝余韵,傍千里老山叠翠,临一脉滁河澄碧,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就是这样一个得天地灵秀、蕴山水英华的地方,因境内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著名温泉而得名。如果说素有“香泉”之称的温泉水让汤泉蜚声中外,那么籍贯汤泉的明代廉官张瑄则以他的经纶济世之才、淡泊明志之趣为家乡的青山绿水增添了几分历史人文气息。
张瑄,《明史》有传,其从家乡汤泉起步,一路走上大明的历史舞台,史评其“有能声”。
张瑄是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从此进入仕途,因其卓越的品行才干而常被刑部长官拿来作为激励同僚的典范,“每称公贤能以励诸司”。纵观张瑄的仕途,除去三年依律丁忧离职外,在刑部历任主事、员外郎、郎中,直到明代宗朱祁钰理政的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被任命为吉安知府,八年后又擢升广东右布政史,明宪宗初年转左布政使,后以右副都御使巡抚福建,直至擢升南京刑部侍郎、尚书,官位从正六品、从五品、正五品、正四品……直到大明朝留都南京行政体系中的正二品大员,可谓顺风顺水。
这位在明代错综复杂的政坛上可以一路青云直上,且“有能声”的官吏,其为官之道、从政之德,必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重情重义 爱民如子
据张瑄墓志记载,张瑄少丧母,长姐有抚养之功,张瑄终身侍奉姐姐“如其母,未尝少衰”,而且以敬师长之礼对待姐夫。南京现保存有张瑄合葬亡妻刘氏墓志铭,刘氏乃张瑄继室,奉养张瑄长姐如公婆,教养张瑄前妻子女如己出,与张瑄相敬相伴。刘氏死后,张瑄亲撰碑文,“夫人先焉,虚右俟我”,而考古证实,张瑄死后,负责丧葬事宜的人员的确照遗嘱启刘氏墓合葬,彼时,刘氏过世已经十余年。由此二事,足见张瑄为人之重情重义。
对家人有情有义,才能推己及人,对百姓有仁有爱。张瑄历次调任时,百姓的“惟恐其去”“军民相率乞留”便是最好的佐证,史料也记载,张瑄个人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郡学诸生有匮乏者,辄分俸给之”,并设法帮助为官清廉、家庭贫困的同僚,“僚属廉而贫者,家有婚丧者,皆设法以助之”。
刚正严明 吏治有方
张瑄任吉安知府时,坚决破除当地迷信巫鬼的陋习。遇居民迎神于道中,他责令将“神”投于水中,尽管之后不久自己恰巧大病,有人危言耸听,非要说这是因为他得罪神灵的缘故,张瑄却不为所动,不久病愈,民间盛行的鬼神之说自然也因此没了市场。
张瑄为官守正不阿,当时巡抚御史韩庸“气焰煊赫”,大家都争相望尘而拜,唯恐落后,只有张瑄不为所动,不肯从众。守正是张瑄为人和为官的原则,但他也懂得依据实际情况而灵活变动。在吉安任上,“岁大饥,陈牒上官”,面对万千黎民的生命,他还未等到上级的批复,“辄发廪振贷”。他数次这样置顶上乌纱于不顾,换来的是“民称便”,证明他心中首先装着的是百姓,“民生民情大于天”。张瑄入京议事——应该相当于向中央机构述职——所谈也大都与民情有关,因合情合理、方便实际所需,“所司多所议行”。
能武能文 以廉传家
张瑄牧民一方,不仅断狱明允,养民救急,同时还要负责境内安保,确保百姓不受盗贼侵袭。张瑄做地方官时,几次平定盗匪流寇,《明史》记载他在福建任上,“贼首叶旺、叶春等负险,瑄捕诛之,余尽解散”,足可证明这位进士出身的文官,亦有运筹帷幄、果敢毅行的才能。后来张瑄平调至南京刑部侍郎,最终迁升刑部尚书,达到他官位的巅峰。
张瑄一生虽官位显达,但始终“自奉寒士”,甘愿过淡泊的日子,清廉自律,书香传家,曾著有文集数卷。而今,这位明代典范官员的诸多后人依旧聚居江浦,他们依旧记得先祖不辍书香的遗训。
今天的汤泉依旧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胜境,当年江浦县志记载的“梅花古埂”“千佛晚照”“尚书故宅”等与张瑄有关的美景,正在后人的呵护下重现昔日神韵,今天的浦口人依旧可以闻香识路,在前代的历史遗存中凭吊先贤,追慕遗风。(湛军 马瑞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