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丹参有效成分之谜的王逸平:如何与病魔抗争 造福千万患者?

发布时间:2018-11-17 20:12 | 来源:央广网 2018-11-13 07:20:00 | 查看:986次

  央广网上海11月13日消息(记者杨静 朱敏)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丹参入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医药文献中都有记载。但丹参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答案。直到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带领的团队历经13年的艰苦攻关,揭开了丹参有效成分之谜,并成功研发了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截至目前,这种药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2000多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50多亿元。

  而今年4月11日下午,王逸平因病倒在了办公室里,享年55岁。

  走进上海药物所内这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一张朴素的沙发进入视线——王逸平便是在这张沙发上溘然逝世。沙发前的茶几上,还留着他给自己治病的解痉止痛针。办公桌上的资料还堆叠在那,旁边的几株盆栽已经枯萎。今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永远倒在这间办公室里。

  1993年,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1米多小肠。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原党委副书记厉骏介绍,克罗恩病是反复发作、无法治愈的肠道疾病,平时病痛发作的时候腹部剧痛、便血,然后几乎昏迷。王逸平总是自己注射止痛针,症状稍微缓解,他又继续工作。

  此后的25年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从学医转到做药的王逸平在“药”与“病”之间不停追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新药研发事业。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希望多为老百姓带来一些疗效好而且用得起的药。

  1994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宣利江,因为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了当时上海药物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王逸平,从此两人开启了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制。经过无数次实验,历时10余年,这一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王逸平在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来说,这是一项突破和成功,“早期对丹参多酚酸盐有效成分的确定以及它质量标准的认定中,实际上对我们整个团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难度。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和确定这样一个有效成分。一直到后来,我们确定了丹参乙酸镁作为最有效的成分,把它定到了整个药材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以后,这道坎总算过去了。”

  一项药物的成功没有让王逸平放慢脚步。就在离世前一个星期,王逸平还对自己的妻子方洁说自己还想多研发些新药。

  王逸平主持药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也是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在他去世前已获得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二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白东鲁说,王逸平加入团队后为新药研发掀开了新的一页。白东鲁表示:“这个药早期已经用传统的心律失常药物的筛选方法发现了它的活性,王逸平后来用现代的离子通道的筛选方法,发现了硫酸舒欣啶的作用机理是多离子通道抑制剂,这为我们新药的研发开了新的一页。”

  在与时间赛跑的25年里,身边的人只看到他早起晚归的工作,却很少听见他提自己的病。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沈建华遇到过他发病时的痛苦,事后王逸平却一笑了之。沈建华说:“有一次我们在汉堡开会,他那时候突然间地发病了,疼痛很厉害,大概有三天三夜的时间,他基本都是躺在床上。不能吃东西,疼痛难忍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泡在浴缸里用热水来缓解。回来以后就在办公室里把冰箱里他的应急针给我看,说我放了应急的针了,还很夸张地跟我秀怎么打针。”

  时间没有更多眷顾他,被病痛折磨多年仍孜孜不倦的王逸平,生命定格在2018年4月11日。今年5月9日,是王逸平女儿大学毕业的日子。女儿在国外读书四年,因为他专注于工作,夫妻俩都没有去看望过。他订好了机票,预备5月和妻子一起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距离“第一次赴约”只剩不到1个月的时间,王逸平“失约”了。

  厉骏表示,王逸平践行了他对新药研制的承诺,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