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明白”的演员(名师谈艺) 叶少兰

发布时间:2018-11-13 20:3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13日 14 版 | 查看:907次

艺术当随时代,京剧发展离不开创新,但如果对京剧艺术本体没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就“调动”不起京剧精华,创新也就没有了根

  习近平同志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国粹京剧不仅展现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而且一直随时代发展不断焕新。

  我的父亲、京剧叶派艺术创始人叶盛兰总教育我说:“要做一个明白的演员,不做一个糊涂的戏匠。”他的意思是,要做一个有技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这个人要懂得舞台上的技术,能够为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服务;懂得一个演员的眼睛要紧紧盯住艺术的高标准,并为之奋斗。如此才能适应时代,成为人民喜爱的演员。

  京剧最大特点是“讲究”。生旦净末丑,分行分录极其细致;唱念做打武、手眼身法步,每个行当从指法到步法,都有所不同。服装道具也都有自己的规矩,“宁穿破不穿错”,演员可以没有新行头,但不许随便代替。现在古装影视剧中很多服化道和历史不符。比如清朝官服前的补子,应有文官武官和品级区别,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不同品级绣不同鸟兽。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必须表现准确。京剧的表演也独树一帜,演员可以凭一己之力表现大千世界:演员说这是船,通过动作展现风浪大小;演员说这是轿,上下起伏表示他心里着急;演员说要开门,把门栓跟门带两手一分,一抬腿表示有门槛;天气变化,说来雨就来雨,说挡风就挡风;吕布要趟赤兔马,手一捋马鬃,抬得高,说明马高,捋马鬃捋得长,说明马长,勒马、回转也都通过演员形体来展现,这些例子充分体现京剧虚拟、夸张、写意、程式化的艺术特色。

  艺术当随时代,京剧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如果对京剧艺术本体没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就“调动”不起京剧精华,所谓“创新”很可能就变成话剧加唱,或者外国人理解的杂技、武术。我曾见到有人觉得京剧的锣鼓很吵,要求去掉,这就是外行指挥内行了。京剧有什么动作程式,就有什么锣鼓点相配,什么时候用大锣、什么时候用小锣,以及锣鼓点的轻重缓急都有讲究,不可以随意增删。再比如很多人问为什么演员背后要插四面旗子,那叫大靠,是大将战场上艺术化的挡箭背旗。大将出征之前都有起霸的程式,展现整装待发的必胜气势。有人要用西方铠甲取代大靠,那么威风凛凛的起霸程式特色就不存在了。京剧脸谱同样不能乱改乱画。霸王为什么一个倒垂脸?包公为什么额上有一个月牙儿?忠烈、善良的人物脸谱往往比较完整,残暴奸佞之人勾的则多是碎脸。这些细节无不在精微处体现着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

  我不反对创新,但不能为迎合某种审美趣味丢弃本体,把艺术特色当糟粕丢掉,这就走偏了。2017年我带团访问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总干事讲了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创建非遗的目的首先是保护古老的艺术形式,因为它涵盖了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融汇了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实践。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艺术都面临传承和创新的挑战,但是非遗的标准不能变。”我们先后考察了多个世界著名民族剧院,发现他们都在默默地为继承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勤力付出。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乌克兰大剧院看古典芭蕾舞剧排演,每个演员都像正式演出一样严肃认真,没有人迟到早退。排练场最前排的中间位置有一把很旧的皮椅子,表面都磨白了,每天有人把它擦拭得干干净净:这把椅子没有人坐,它象征着创造剧院艺术风格的艺术家。尽管创建者不在了,但他曾经坐过的位置在,他的艺术精神还在。每一个演员不仅是在排练,更是面对他、面对艺术传承的责任,因此所有人都全力以赴。

  对我来说,当前最主要任务是“传”。我现在偶尔还会登台演出,也力所能及地参加京剧电影拍摄和音像资料录制,下功夫给学生讲解示范。父亲当年演《群英会》,所有场次我都看过,台下父亲还手把手教过我。如今我本人也演过无数场了,但每一次演出前,我还会重新看一遍父亲留下的影像资料,每次看完还会有新的收获。有人问我:有这个必要吗?您都演得烂熟。我说有,我们就算演了100场、1000场,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就是第一场,一个演员要对艺术、对观众负责,再熟的戏都要带着百分之百的新鲜感和责任心,把熟戏当生戏演。

  2014年,我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非常振奋;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让从事传统艺术传承的我们欢欣鼓舞。文艺工作者赶上了好时代,如何担当起肩上的责任,心里要清楚。一方面,只要是用心之作,大多会得到政府支持和观众认可;一方面,有些戏花了很多钱创排出来,宣传打响了,奖项、资金支持也拿了,可是演了没几场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委实可惜。如何珍惜这个好时代,切实为传统艺术的薪火赓续做出努力,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要保持清醒和自省;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自己的这身功夫是老祖宗的传承,对此每一个演员都应明白。

  (本报记者任飞帆采访整理)

  叶少兰,1943年出生,祖籍安徽太湖,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出身于梨园世家,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美国班宁顿学院戏剧系名誉教授。荣获首届梅花奖、中国金唱片奖等。代表作品:《群英会》《罗成》《周仁献嫂》《吕布与貂蝉》《白蛇传》《柳荫记》《西厢记》《桃花扇》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