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1 14:07 | 来源:北京晨报 2018-11-10 A13版 | 查看:1698次
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也重新迎来了自己的华丽回归。
古琴的历史极其悠久,传说中,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画八卦并削桐为琴。也正因为此,古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所必备的一种修养。作为九嶷派琴学传人,杨淼更对古琴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古琴既是演绎中国传统文人哲思体悟的乐器,也是修身之器。”
多年来,杨淼在精研琴技之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古琴普及和对琴文化的传习研究之中。在今年北京坊举行的中秋灯光秀上,杨淼不仅参与了整体策划和脚本设计,还现身第三部分“琴中道月”环节,专门设计和录制了一段展现琴学理念、琴学技艺和琴曲意境的音像视频,“这也是古琴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个小小里程碑。中国琴学,绝不应该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它本应是中国文化本源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之一。”
杨淼:1980年4月生于北京西城,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嶷派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九嶷派第五代传人,善古琴、书法,能诗研易。杨淼早年师从杨青学习琵琶,1999年起学习古琴并担任其助教。2002年,杨淼携琴前往英国,取得金融数学硕士学位并工作。回国后,工作之余,杨淼一直耕弦不辍,悉心求教于国内传统文化大家。自2011年起,杨淼致力于琴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普及教学工作。从2015年开始,杨淼为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讲授古琴普及课程。2017年,她代表西城区参加了北京对外友协东盟文化之旅文艺演出,并录制非遗宣传纪录片。2018年,杨淼代表北京参加一带一路文化之旅非遗演出和非遗传统音乐专场音乐会。在传艺实践中,杨淼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表演经验,厚积薄发,结合九嶷派琴学传承一脉,逐步加深对传统琴学理论和技法的传习理解和研究。
九嶷派起自北京城
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正是古琴。古琴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原称琴或七弦琴,“之所以加上‘古’字,是近代为了与西乐中的提琴、钢琴等诸多乐器相区别”,杨淼介绍。
“据史料推断,古琴已经有四千余年历史, 它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中国文化‘道器一元’思想方式的深刻体现。”杨淼说,“中国历史上,抚琴是地位、才学和修养的体现,擅长抚琴的名人不胜枚举,连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清朝皇帝也都精于此道。”
因为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古琴形成了众多流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川派等,还有形成于近代的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闽派、岭南派等。”杨淼所传习的九嶷派琴学与北京地区渊源颇深,这一琴派创自清末杨宗稷,“杨宗稷字时百,号九嶷山人。当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以及杨葆元、关仲航、李浴星等均为杨时百入室弟子。1915年,他在如今西城宣外北半截胡同附近,创办了九嶷派古琴传习馆。”
学琵琶偶结九嶷缘
杨淼与古琴结缘的故事,起自1999年。“我自己喜欢古典乐器,当时想学琵琶,觉得这种乐器既能抒发激情,也能抒发柔美。于是我自己找到了杨青老师。”一次例行琵琶课结束后,杨淼第一次从杨青手中见到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古琴,勾起了杨淼的兴趣,“这件器物好像承载着什么秘密,又仿佛向我诉说着什么,似乎就那一眼,便情定今生。”
一直在现在,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情境,杨淼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古琴演奏艺术濒临失传,全国琴人加起来不过百人。”为了普及和振兴古琴艺术,身为九嶷派传人的杨青,在北京少年宫开办古琴班,杨淼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其中。三年后,杨淼赴英国留学,立下了抱琴走天涯的心愿,“当时只是觉得琴应该是一位同路伙伴。”在学业和工作之余,杨淼参加了不少校际和华人学会演出和文化交流,“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感应,觉得琴的声音本在琴技功夫之外。”
让琴学融入现代生活
一次,杨淼在留学城市的大教堂演奏古琴,“一开始我有些迟疑会不会格格不入,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在某种层面上,古琴是超越时空的艺术形式。”回国后,杨淼先后在几家单位任职,但古琴艺术却一直无法让她放下。2012年,杨淼在朋友的邀请下合作开办了一家琴馆,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她也真正意识到,“古琴是演绎中国传统文人哲思体悟的乐器,也是修身之器”。
“琴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如何让人们发现镶嵌在生活方式中的琴艺之美?”多年的授琴经历,让杨淼发现通过琴馆传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学习古琴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是我的志向所在。我希望用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让琴学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让它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条路可能有点漫长,但我会一步一步走下去!”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