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7 08:31 | 来源:全国党媒 2018-11-04 09:58 | 查看:1260次
11月4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署名“国纪平”文章《共赴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写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前》,详解这一“广受赞誉的开放举措”,将四海宾朋,万商云集的进口博览会,形容为“一次场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一席开放融通的贸易盛宴”,“一曲活力澎湃的恢宏乐章”。
引得人民日报“国纪平”出手,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不一般”。圈内人都知道,论及国内重大事件,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堪称重磅;而“有关国际的重要评论”则由“国纪平”担纲。作为人民日报在国际方面最重要的长篇评论,每到杭州G20、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青岛上合组织峰会等重要主场外交,必会郑重现身。
且看国纪平八论“东方之约”。
第一论:习近平主席对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高度重视,彰显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而各国的积极参与,也昭示着中国维护自由贸易、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举措被广泛认可。
2018年仲春的博鳌,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扩大开放四项重大举措,指出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一般”,“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新华社图
对世界来说,这确实是“不一般”的利好。让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行不通,只会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中国主动作为,分享中国市场发展机遇,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也预示着中国将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
第二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对外开放的破晓之光,持续照亮中国探索现代化进程的独特道路。
一条彩虹路铺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外围,似在迎接八方来客。杨建正摄
文章援引了当年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打开大门意义的评价——“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当时的中国,封闭带来神秘、贫困和低效,156美元的人均GDP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美国媒体这样描述两国工业鸿沟:美国福特公司每个工人平均每年生产50辆车,而中国工人每年生产1辆车。
40年,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脱胎换骨,展现大国担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越是在世界经济面临困难时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就愈发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中国经济的正面溢出效应和对世界经济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第三论:“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国家要振兴,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开放如同破茧化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这一规律不仅仅适用于中国。
“开放的上海,等你来”,上海已经开启“进博会时间”。洪卫亮摄
美国在20世纪不断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选择以邻为壑,则往往带来经济萧条和收缩。20世纪30年代,关税壁垒加剧美国和全球经济大萧条,仍是美国有识之士常常提醒政府的经典案例。
荷兰首相吕特称,历史告诉我们,贸易壁垒阻碍的不仅是市场,还有人员和思想,保护主义只会阻碍进步。
“搞贸易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习近平主席道出中国反对保护主义的鲜明态度。
第四论:以开放促改革,已成社会共识。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服务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又为全球贸易发展搭建公共平台,助力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局,可谓“一子解双征”。
开放,让上海等中国城市脱胎换骨。余垠摄
1978年,中国进出口额仅占全球0.77%,广交会成为中国对外经贸的一扇“孤窗”。今天的中国,已成为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 与其他国家形成良性互动,让中国更多从全球贸易中获益。
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拓宽渠道,有了进博会,在国内就能“买全球”,不但消费升级,也推运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在开放环境中充分激活,为转型升级提供全新动力。
回望来路,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关上门等于挡住自己的路;展望未来,中国将更加开放,更深融入世界——这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中国的底气。
第五论:一个国家的开放,带来的绝不只是、也不应是单纯的“利我”。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这是这个时代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华家顺摄
在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仍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抬头,贸易摩擦和投资保护加剧。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中国声音自信而坚定,“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世贸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库普曼感慨,中国举措“温暖人心”。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者,也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贡献者。比如美国缅因州的“龙虾传奇”。2012年,该州龙虾大丰收,价格却跌到谷底。而当中国市场在美国龙虾出口总量中占比从1%迅速上升到14%。并带动当地旅游、零售、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众多产业发展。
开放的中国是世界的机遇。以进口博览会为契机,未来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这将书写多少新传奇?
第六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应大势,切合需求,一呼百应,为深化各国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带给世界的一株“幸运草”。华家顺摄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释放了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建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明确信号,表明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驱散了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特征的“逆全球化”阴霾。
“入世”前,中国社会对全球化有过疑虑,有过“狼来了”的不安。从关税减让、市场开放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幅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及重点制造业比例限制,中国企业在开放竞争中日益走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是智者之举。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警告,多边贸易体制遭到破坏,世界经济将重创。“无法想象,若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多边合作会怎样。” 瑞士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大使狄迪尔•查博维说。
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应,源自对全球化的深刻认同,也源于对改革开放中国的信任和期待。
第七论:20世纪至今,是人类有史以来举办各种博览会频率最高、规模最大的时代,举办水平也彰显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兴盛繁荣的起伏轨迹。
国际进口博览会承诺:“6+365”,全年无休。杨建正摄
大英帝国执世界制造业牛耳之际,首届世界博览会,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经济繁盛的象征;在经济大萧条的尾声,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奇葩展品和消费奇迹带来信心与希望;在手指轻点就遍览全球信息的时代,中国上海世博会的7300多万人次观众,让其“成功、精彩、难忘”远超预期。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则以面对面交流建立起信用、信任和信心。诚恳直面,零距离互动,双手相握的温度,依然是人类互信的重要元素。“6+365”的承诺,这意味着6天“面对面”的相聚,还将成为通往365天畅达的网络高速路的便捷入口,网上的进口博览会全年无休。
第八论:中国一次次向世界敞开大门,为各国提供交流便利,也让国人更多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滋养催生更加开放的世界情怀。
进博会效应将久久为功。杨奕摄
像8年前世博会一样,上海正热情尽展东道之谊。热情与热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和胸襟,体现了上海面对新机遇的兴奋,更体现了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喧然名都会,众星竞争光。世博会让上海城市格局打通“任督二脉”,奠定海纳百川、打造全球城市的底气和雄心。一年一度的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长三角区域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进步的拉动作用也将持久体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必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大江东工作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